方劑組成解釋
子龍丸中包含白荳蔻,主要因其行氣化濕之功效。白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芳香開竅、醒脾消食、化濕止嘔等作用。其芳香之氣能疏散寒濕、理氣止痛,對於脾胃氣滯、寒濕內阻所致的脘腹脹痛、食慾不振、嘔吐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此外,白荳蔻亦有助於開胃健脾,促進消化吸收。因此,子龍丸中加入白荳蔻,可起到溫中散寒、理氣化濕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子龍丸中加入厚朴,主要是利用其以下兩項特性:
- 行氣化濕: 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解鬱、燥濕化痰之效。子龍丸常用於治療胸脘滿悶、食積不消、腹脹便溏等症,厚朴可助於行氣消滯,化解濕邪,改善脾胃功能。
- 降逆止嘔: 厚朴可降氣止嘔,對於因脾胃氣逆引起的嘔吐,厚朴能起到平抑胃氣,降逆止嘔的作用。子龍丸中加入厚朴,可配合其他藥物,有效緩解嘔吐症狀。
子龍丸中包含甘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瀉水消腫: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強力利水消腫之效。子龍丸主治水腫,且多因寒濕阻滯、脾腎陽虛所致。甘遂可強力利水,驅除寒濕,並溫腎陽,達到消腫之效。
- 配合其他藥材:子龍丸中其他藥材如蒼朮、厚朴等,也具有健脾利濕、燥濕化痰之效。甘遂配合這些藥材,可協同作用,加強利水消腫的效果,同時也能避免單味甘遂過於寒涼而傷正氣。
子龍丸方中含大戟,乃取其峻下逐水之功。大戟性峻猛,味苦辛,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水逐飲、破積消癥之效。
方中以大戟配伍其他藥物,如甘遂、芫花等,共奏峻下逐水、消腫止痛之效。但大戟毒性較大,需慎用,且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子龍丸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其辛溫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
白芥子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其辛散之性,可溫肺散寒,驅散寒邪,並能宣肺化痰,有助於緩解寒邪入侵肺經所致的咳嗽、氣喘、痰多等症狀。
此外,白芥子還能溫脾散寒,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機體抵抗力,輔助治療因脾胃虛寒所致的食少、腹痛等症狀。
因此,在子龍丸中加入白芥子,不僅有助於治療寒邪侵襲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還能溫脾散寒,增強機體抵抗力,進一步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子龍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子龍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痰涎阻滯經絡:頸項、胸脅、背腰、筋骨牽引疼痛,遊走不定,手足冷麻,氣脈不通。此乃痰涎阻滯於胸膈上下,而非風癱。
- 痰結氣阻:喉中結氣,狀似梅核,時有時無,沖喉悶絕。
- 痰核、結塊:遍身或起筋塊,如榴如栗,皮色不變,不疼不痛,但覺酸麻。或自潰串爛,流水如涎,經年不愈,有若漏瘡。
- 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未破者可用子龍丸消之。
- 橫痃(魚口、便毒):生於小腹兩旁、大腿縫中,形如腰子,皮色不變,按之堅硬而微痛。
- 貼骨疽(環跳疽、縮腳疽):生於環跳穴,皮色不異,腫硬作痛,甚者腰難屈伸。
治療原理分析
子龍丸由甘遂、大戟、白芥子三味藥組成。
- 甘遂:苦寒,歸肺、腎、大腸經。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之功效。其峻烈之性,可攻逐體內停蓄之水飲痰濕,使之從二便排出。
- 大戟:苦寒,歸肺、脾、腎經。與甘遂功效相似,亦能瀉水逐飲,消腫散結。二藥合用,增強逐水之力。
- 白芥子:辛溫,歸肺、胃經。具有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之功效。能溫化寒痰,利氣行滯,通經活絡,消腫止痛。
綜上所述,子龍丸以甘遂、大戟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為主,配合白芥子溫化寒痰,通絡止痛,三藥合用,共奏逐水飲,化痰結,通經絡,消腫痛之功。針對痰涎阻滯經絡、痰結氣阻、痰核結塊等病症,能有效祛除痰邪,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從文獻記載的醫案中可以看出,子龍丸常與陽和湯、小金丹、犀黃丸等方劑配合使用,以增強療效,或補益正氣,或清熱解毒,或活血化瘀,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同時,也強調了子龍丸作為祛痰逐水之峻劑,應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靈活運用,並注意忌口和預防復發。
傳統服藥法
白蔻仁3兩,川厚朴4兩,制甘遂2兩,紅芽大戟2兩,白芥子4兩。
上藥各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分,淡薑湯送下。
同日忌服甘草,因丸內有甘遂故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子龍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在服用子龍丸前,患者應先諮詢醫生,以了解自身是否適合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子龍丸, 出處:《應驗簡便良方》卷下。 組成:白蔻仁3兩,川厚朴4兩,制甘遂2兩,紅芽大戟2兩,白芥子4兩。 主治:頸項、胸脅、背、腰、筋骨牽引鉤痛,流走不定,手足冷木,氣脈不通,痰涎在胸膈上。喉中結氣似若梅核,時有時無,衝喉悶絕,又遍身或起筋塊如擂如慄,皮色不變,不疼不痛,但覺酸麻,或自潰串爛,流水如涎,經年不癒,有若管漏;又治瘰癧、魚口、便毒、貼骨、一切陰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