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鱉散

GAN BIE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4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肺經 12%
腎經 12%
膀胱經 12%
小腸經 12%
大腸經 12%
胃經 9%
肝經 9%
脾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甘鱉散中加入甘遂,主要是基於其瀉水消腫的功效。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強力瀉水利尿、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水腫、腹水、痰飲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在甘鱉散中,甘遂與其他藥物配合,相輔相成,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甘遂與鱉甲、滑石等藥物共同作用,能夠加強利水消腫,並緩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適。因此,甘遂在甘鱉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甘鱉散中包含木鱉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木鱉子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甘鱉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木鱉子可清熱解毒,消散瘡瘍,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2. 活血化瘀: 木鱉子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有助於消腫止痛,促進瘡瘍癒合。

因此,木鱉子在甘鱉散中,扮演着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瘡瘍腫毒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甘鱉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連珠甘遂(一兩)
  • 木鱉子(去殼,一雄一雌,各用一個好者)

主治:

  • 腳氣
  • 腎臟風攻注腳膝,足腫如瓠,痛不可忍

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文記載中可以看出,「甘鱉散」主要用於治療腳氣以及腎臟風引起的下肢腫痛。其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 甘遂: 甘遂是本方中的主要藥物,具有強烈的瀉下逐水作用。在古文中,患者服用後「下膿如水晶者數升」,這體現了甘遂強力排出體內水濕的作用。腳氣和腎臟風引起的下肢腫痛,常與濕邪阻滯、水液代謝失常有關,甘遂通過瀉下作用,可以有效排除體內積聚的水濕,從而減輕腫脹和疼痛。

  2. 木鱉子: 木鱉子具有消腫散結、祛毒的功效。在本方中,與甘遂配伍使用,可能有協同作用,增強消腫止痛的效果。此外,木鱉子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利水作用,可能也有助於緩解下肢水腫。

  3. 豬腰子: 古文記載中使用「獖豬腰子」作為藥引,並根據左右腳的患病情況選擇相應的左或右腰子。中醫認為「以形補形」,豬腰子與人體腎臟形狀相似,可能具有補益腎氣的作用。此外,豬腰子作為藥引,可能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到達病所,發揮治療作用。

  4. 服用方法: 古文特別強調了「五更初細嚼,米飲湯下」,這也與中醫的用藥時間和方法有關。五更時分,人體陽氣初升,此時服藥可能有助於藥效的發揮。米飲湯則可以調和脾胃,減輕甘遂等藥物的峻烈之性,並有助於藥物的吸收。

綜合分析:

「甘鱉散」以甘遂的強烈瀉下逐水作用為主,配合木鱉子的消腫散結和豬腰子的補益作用,針對濕邪阻滯、水液代謝失常所致的腳氣和腎臟風引起的下肢腫痛,具有較好的療效。古文中的病例記載也證實了該方劑的有效性,患者服用後「即時痛止腫退」,且「積年腎臟風並以失去,今健步不苦矣」。

總之,「甘鱉散」是一個以瀉下逐水為主要治療手段的方劑,通過排除體內積聚的水濕,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對於腳氣和腎臟風引起的下肢腫痛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連珠甘遂1兩,木鱉子2個(一雌一雄,去殼研)。上為末。
獖豬腰子2個破開,藥末1錢摻勻,濕紙裹數重,漫火煨熟,放溫,五更初細嚼,米飲下。積水多則利多,少則少也。
宜軟飯將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腳氣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鱉散,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連珠甘遂1兩,木鱉子2個(一雌一雄,去殼研)。 主治:腎臟風攻註腳膝;腳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