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遂餅
GAN SUI BI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八十引《膜外氣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肺經 16%
腎經 16%
膀胱經 16%
小腸經 16%
大腸經 16%
脾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甘遂餅方劑中包含甘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主治水腫,利水消腫之效: 甘遂性寒,味苦,歸肺、腎經,其性峻猛,具有強力利水消腫之功效。對於水腫、臌脹等病症,甘遂能有效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出積聚的水液,達到消腫的目的。
- 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 甘遂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以增強其療效。例如,甘遂餅中還包含其他利水滲濕的藥物,如大黃、芫花等,共同發揮利水消腫的作用。甘遂的作用在於引導水液從體內排出,而其他藥物則協助消散水腫,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遂餅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膜外水氣:
「膜外」指體內臟腑或組織間隙的非正常水液停聚,屬水飲積滯之證。此病證可能表現為胸腹脹滿、水腫、或體表局部腫脹,如《金匱要略》所述「水走腸間,瀝瀝有聲」之類的痰飲病機。「水氣」為古代對水濕停聚的統稱,甘遂餅以峻下逐水之力,專攻滯留於腠理、胸膈或腹部之積水。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
- 甘遂(半兩):
性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為峻下逐水要藥。《本草綱目》載其「瀉腎經及隧道水濕,直達水氣所結之處」,能通利二便,驅逐痰飲、水腫,尤善攻逐胸腹積水。 - 大麥面(半兩):
性甘涼,歸脾、胃經。《食療本草》稱其「平胃止渴,消食療脹」。此處用作輔藥,一則緩和甘遂峻烈之性,二則利用其黏合特性製餅,兼護胃氣以防逐水過傷脾胃。
2. 配伍邏輯
- 峻藥緩攻:
甘遂瀉水峻猛,易傷正氣,配伍大麥面製餅,可減緩其毒性與刺激性,使藥力逐漸釋放,避免暴瀉耗陰。 - 外治內應:
「燒熟熱服」可能通過溫熱性質增強逐水藥的走竄之力;若瀉下過度,以「冷水洗手面」可借寒涼收引之性抑制藥效(古人認為外治法可引藥勢轉向)。
3. 治療機轉
甘遂破積逐水,直達水飲結聚處,迫使停滯之水濕從二便排出;大麥面製餅則調和藥性,延緩甘遂的吸收速度,避免藥力過於集中。全方體現「攻邪不傷正」的配伍思想,針對「膜外水氣」這類實證水停,以局部逐水為核心。
三、潛在應用推論
此方雖主治膜外水氣,但從組成推測,或可延伸應用於:
- 胸水、腹水實證:水飲積聚於胸腔或腹腔,見脹滿喘促者。
- 痰飲結聚:如《傷寒論》十棗湯證之「懸飲」,但甘遂餅藥力較單一,適合輕症。
- 體表水腫:因甘遂善走皮膚經絡,對局部水腫或有利水消腫之效。
此方體現古人「以瀉代利」的治水思路,強調通過消化道排除病理產物,而大麥面的配伍展示了古代對毒性藥物的緩衝智慧。
傳統服藥法
甘遂半兩,大麥面半兩。
上為末。
以水和作餅子,燒熟熱服之,如不利,以熱飲投之。如利,以冷水洗手面即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甘遂餅,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引《膜外氣方》。 組成:甘遂半兩,大麥面半兩。 主治:膜外水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