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方

甘遂方

GAN SUI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1%
肝經 22%
脾經 9%
肺經 9%
膀胱經 9%
小腸經 9%
大腸經 9%
腎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甘遂方]中的豬腎主要用於補腎益氣、利水消腫。豬腎能補腎氣,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小便頻數等症狀。與甘遂等藥物相配,能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適用於腎虛水腫的治療。

甘遂方中包含甘遂,主要原因如下:

  1. 甘遂為君藥,主治水腫: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的功效。方中以甘遂為君藥,旨在發揮其利水消腫的功效,針對水腫病症進行治療。
  2. 甘遂與其他藥材配伍,協同作用:甘遂方中除了甘遂外,還包含其他藥材,例如大黃、芒硝等,這些藥材可以輔助甘遂發揮作用,加強利水瀉下、消腫散結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遂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卒身面腫滿,大小便澀」,即突發性全身或面部水腫,伴隨大小便不通利。此證候屬「水濕壅盛」,水液代謝失常,停聚肌膚與臟腑,導致二便不利。古代醫家認為水腫實證需「瀉下逐水」,甘遂方以峻下逐水結合食療導引,急攻水邪。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甘遂

    • 性味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為「瀉水逐飲」峻藥,專攻水濕壅滯。其藥力迅猛,能通利二便,使水濕從下竅而出。
    • 此方僅用「一分」(微量),且搭配豬腎緩和其毒性,體現「攻邪不傷正」的配伍思路。
  2. 豬腎

    • 中醫理論中,豬腎(豕腎)屬「以形補形」,傳統用於腎虛水腫。此處取七片分食,可能隱含「七日節律」調理(如《黃帝內經》「七日來復」之說),逐步引導水濕代謝。
    • 炙熟後去皮,一則減油膩礙濕,二則易吸收藥性。甘遂粉外敷炙烤,使藥性滲入豬腎,結合食療形式減輕胃腸刺激。

邏輯推理與作用機制

  • 逐水途徑:甘遂刺激腸道與腎臟,增加水分排泄(「腹脅鳴,小便利」為藥效反應),豬腎作為載體緩釋藥性,減少直接服用甘遂的嘔吐風險。
  • 禁忌考量:禁鹽因「鹽能助水」,古代認為水腫需嚴格控鹽,避免水鈉滯留抵消藥效。

整體思想
此方體現「急則治標」原則,針對水腫實證,以少量峻藥結合血肉有情之品,既攻逐水濕,又調和藥性,為古代「藥食同用」的急救方範例。

傳統服藥法


豬腎1枚(分為七宵),甘遂1分(以粉之)。
火炙令熟,剝去皮食之,日1食。至4-5,當覺腹脅鳴,小便利,不爾更進。須盡為佳,不爾再之。
勿食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甘遂方, 出處:《肘後方》卷三。 組成:豬腎1枚(分爲7臠),甘遂1分(以粉之)。 主治:卒身面腫滿,大小便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