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心丸

遂心丸

SUI XI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極寒 (0.0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脾經 13%
肺經 13%
腎經 13%
膀胱經 13%
小腸經 13%
大腸經 13%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遂心丸方劑中包含甘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水消腫: 甘遂性峻,善於瀉水消腫,尤其對於水腫、腹水等症狀,可起到快速消退的作用。遂心丸常用於治療水腫、腹脹等病症,甘遂的加入可有效改善水液代謝,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
  2. 通絡止痛: 甘遂入膀胱經,具有通絡止痛之效。遂心丸中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藥物,與甘遂共同作用,可有效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遂心丸方劑中包含「豬心」,主要原因有二:

一、補心益氣:豬心性平味甘,入心經,具有補心益氣、安神定志之功效。其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族等營養成分,能增強心肌功能,改善心血循環,對於心氣虛弱、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等症狀具有改善作用。

二、取象比類:中醫理論中強調「以形補形」,認為食用與臟器形狀相似的食物,可以補益該臟器。豬心形狀與人心的外形相似,因此古人認為食用豬心可以補益人心,改善心臟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遂心丸】傳統功效分析

  1. 核心主治
    本方專治「傷寒發狂輕者」,屬中醫「熱入心包」初期證候。傷寒邪熱內陷時,若熱擾心神,可見煩躁譫語、神志昏亂等輕度發狂表現,此方針對熱邪未深、正氣尚能抗邪的階段。

  2. 病機與藥理定位

    • 病理關鍵:心經鬱熱,痰濁閉竅。
    • 治療方向:逐痰瀉熱,開竅醒神,兼以通導心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煨甘遂

  • 性味功效:苦寒,瀉水逐飲,通利竅道。《藥性論》載其「能破痰癖,直達水氣所結之處」。
  • 方中作用
    1. 瀉熱逐痰:甘遂走竄力強,能通泄心包痰熱結滯,使邪從二便出。
    2. 煨製減毒:煨後緩和峻烈之性,專注心神痰熱,避免傷正過甚。

臣藥:豬心血

  • 性味功效:甘鹹平,傳統認為「以心歸心」,引藥入心經。
  • 方中作用
    1. 載藥上達:甘遂瀉下趨下,豬心血引其藥性上行,直達心包。
    2. 滋陰潤燥:甘遂燥烈,豬心血滋養陰血,防其耗傷心陰。

佐使藥:鮮石菖蒲葉、鮮竹葉心、燈心

此三味為煎湯送服之引經藥,強化開竅清心之效:

  1. 鮮石菖蒲葉
    • 辛溫芳香,豁痰開竅,《本草備要》言其「開心孔,利九竅」。
    • 鮮品氣味濃烈,更助醒神,解甘遂滯膩之弊。
  2. 鮮竹葉心
    • 甘淡寒,清心除煩,《本草便讀》稱其「專清心火,利小便」。
    • 取50支強化輕清透熱之效,導心火下行。
  3. 燈心
    • 味淡性平,降心火、利小便,《本草綱目》載其「通陰竅,瀉肺熱」。
    • 三小帚助水道通調,協甘遂分消邪熱。

組方邏輯推演

  1. 攻補並行
    • 甘遂瀉實為主,豬心血護正為輔,一瀉一補,防峻藥傷心體。
  2. 上下分消
    • 甘遂從二便泄熱,竹葉心、燈心導熱從小便出,菖蒲從上開竅,邪有出路。
  3. 標本兼治
    • 急則瀉痰熱治標(甘遂),緩則清心護陰治本(豬血、竹葉心)。

全方功效歸納:瀉心包痰熱,開竅醒神,適用於熱邪初陷、痰蒙心竅之輕證,使狂躁得平,神識漸清。

傳統服藥法


煨甘遂2錢,豬心血1枚。
上為丸,分作四粒。
每服1丸,用鮮石菖蒲葉1錢,鮮竹葉心50支,燈心3小帚煎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癲狂狂躁

相同名稱方劑


遂心丸,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煨甘遂2錢,豬心血1枚。 主治:傷寒發狂輕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