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腎臛

豬腎臛

ZHU SHEN HU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0%
腎經 50%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豬腎臛中加入豬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益精: 豬腎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精止遺的功效。豬腎臛多用於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泄、遺精滑精等症,以其補腎之性,改善腎功能,達到治病的目的。
  2. 食療同源: 中醫認為,藥食同源,食物可以入藥,藥物亦可食用。豬腎本身具有滋補腎臟的作用,將其入饌,既能滿足口感需求,又能達到藥食同源的效果,從而提高藥效,促進身體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豬腎臛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女産後風虛勞冷,百骨節疼,身體煩熱」,屬產後虛損之證。產後氣血驟虛,易受風寒侵襲,導致陰陽失調,表現為:

  • 風虛勞冷:氣血不足,陽氣不固,感受風寒而畏冷乏力。
  • 百骨節疼:血不養筋,風寒客於經絡,關節屈伸不利而疼痛。
  • 身體煩熱:陰血虧虛,虛熱內擾,故外冷而內熱。

此方以血肉有情之品配伍,溫補下元、調和營衛,緩解虛冷與燥熱並見之複雜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豬腎、羊腎

    • 腎為先天之本:雙腎同用,取其「以形補形」之義,直補下焦精血,益腎填髓。
    • 羊腎性溫:《本草綱目》載其「補腎虛,益精髓」,助陽氣以散寒;豬腎性平,偏於滋陰,二者相配,陰陽兼顧。
    • 去脂膜薄切:脂膜厚重礙脾,去之以減膩滯,薄切則易於消化吸收,適合產後虛弱脾胃。
  2. 佐藥:五味、蔥白、豉

    • 蔥白:辛溫通陽,宣散風寒,解表邪之束縛,兼能通達上下氣機。
    • (豆豉):《別錄》言其「主傷寒頭痛寒熱」,輕清透散,解鬱除煩,調和體表寒熱。
    • 五味(可能指五味子或五味調和):
      • 若為五味子,則斂肺滋腎,固護氣陰,防辛散太過;
      • 若泛指酸甘苦辛鹹五味調和,則藉飲食之性平衡藥勢,兼開胃進食。
  3. 配伍特點

    • 血肉填精+辛香透散:內補精血以治本,外散風寒以治標,標本兼顧。
    • 溫而不燥:羊腎雖溫,佐以豬腎平和、豉之輕清,避免燥熱傷陰。
    • 作臛食用:臛(肉羹)形式使藥力緩和持久,符合產後「勿驟補」之調養原則。

三、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除產後調理,亦可推廣於:

  • 腎精虧虛之腰膝酸軟:雙補腎氣,強壯筋骨。
  • 虛勞久病陰陽兩虛:平補之中兼顧散寒清熱,改善寒熱錯雜之體質。

總結:豬腎臛以腎補腎,結合辛散調和,體現「食療同源」思想,針對產後虛損風邪,從精、氣、血層次多向調理,為溫潤兼施之補益方。

傳統服藥法


豬腎1對(去脂膜,薄切),羊腎1對(去脂膜,薄切)。
上以五味並蔥白、豉作臛,如常食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

相同名稱方劑


豬腎臛,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 組成:豬腎1對(去脂膜,薄切),羊腎1對(去脂膜,薄切)。 主治:婦女産後風虛勞冷,百骨節疼,身體煩熱。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