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芸膏
GUI YUN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四四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9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桂芸膏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肉桂性熱,味辛,歸心、肝、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之功效。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腹痛、腰膝冷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協同作用: 桂芸膏中常含有溫腎壯陽、補氣活血的藥材,如肉桂與之搭配,可以相互促進藥效,加強溫陽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使療效更顯著。
桂芸膏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散寒邪:白芥子性溫,味辛,具有溫肺化痰、散寒止痛的功效。桂芸膏多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痰多喘咳等症,白芥子的溫散作用可以幫助驅散寒邪,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 宣肺通竅:白芥子還能宣肺通竅,利氣止痛。桂芸膏中常配伍辛溫香竄之品,如桂枝、芸香等,白芥子的加入可以協同這些藥物,共同起到宣肺通竅、疏散風寒的作用,達到治療咳嗽、鼻塞等症的效果。
桂芸膏中加入木鱉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木鱉子性寒,味苦,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桂芸膏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而木鱉子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有助於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木鱉子亦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輔助其他藥材清熱解毒,緩解炎症。桂芸膏中加入木鱉子,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桂芸膏方劑中加入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瀉火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桂芸膏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大黃可清熱瀉火,通利腸道,減少濕熱的蘊積,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二、 活血化瘀:大黃還具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輔助治療帶下病。
桂芸膏中加入龜板,主要是基於其滋陰補腎、益氣固本的功效。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腎、肝經,具有滋陰潛陽、涼血止血、降逆止嘔的作用。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生殖、主骨骼,龜板入腎經,能補益腎陰,使腎氣充盈,進而改善骨骼生長發育,起到強筋健骨的作用。此外,龜板還能滋陰降火,對於陰虛火旺引起的各種症狀,例如盜汗、失眠、口燥咽乾等,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芸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打撲筋骨傷折,疼痛不可忍」,適用於因外力撞擊、跌仆導致的骨折、筋骨損傷,伴隨劇烈疼痛。其用法以外敷為主,透過夾板固定(竹片夾定)輔助接骨,屬中醫外科傷科的常見治療方式,強調消腫、止痛、促進骨骼癒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功效
- 桂(去粗皮):即肉桂,性辛熱,能溫通經脈、散寒止痛,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 芸薹子(研):即油菜籽,具行氣活血、消腫散結之效,助消散瘀血。
- 白芥子(研):辛溫,擅長化痰散結、通絡止痛,尤長於滲透皮表,促進藥力深入。
- 木鱉子(去殼,研):苦微甘,有小毒,能散結消腫、攻毒止痛,外用於瘀血腫痛。
- 大黃(銼):苦寒瀉下,外用可清熱解毒、逐瘀通經,緩解熱瘀腫痛。
- 敗龜甲(酥炙):滋陰潛陽,傳統用於骨折癒合,取其「以骨補骨」之意。
- 虎腦骨/赤狗腦骨(酥炙/燒灰):動物骨類藥材,富含礦物質,古人認為能強筋壯骨、促進修復(象徵「同氣相求」療法)。
2. 組方邏輯
此方結合三大作用:
- 活血散瘀:芸薹子、白芥子、大黃、木鱉子協同,破除局部瘀血,改善腫脹。
- 溫通止痛:肉桂、白芥子辛溫走竄,暢通經絡,緩解疼痛。
- 接骨續筋:龜甲、虎骨、狗骨等「骨類藥」提供物質基礎(如鈣質),並藉中醫「同類相補」理論強化骨骼再生。
3. 治療原理
- 外用機制:以黃米粥為基質(具黏附性),助藥力緩釋,生布包裹使藥物接觸患處。
- 固定療法:竹片夾縛符合現代骨折「復位固定」原則,避免二次損傷。
- 換藥頻率:「一復時解去換藥」(約24小時),確保藥效持續並觀察傷勢。
三、中醫理論延伸
此方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思想,雖為外敷,但用藥邏輯與內服活血化瘀方(如復元活血湯)相似。另結合「血肉有情之品」(動物藥)與礦物藥(龜甲),反映古代「形質療法」的經驗智慧。
四、現代潛在應用方向
若排除禁忌(如皮膚潰爛),其組方值得進一步研究,尤其:
- 木鱉子、白芥子的透皮作用可能促進藥物吸收。
- 骨類藥的礦物質成分對骨痂形成的影響。
- 大黃與肉桂的寒溫配伍,調節局部微循環。
(分析終)
傳統服藥法
桂(去粗皮)1兩,芸薹子(研)1兩,白芥子(研)1兩,木鱉子(去殼,研)1兩,大黃(銼)1兩,敗龜甲(酥炙)1兩,虎腦骨(酥炙)1兩,赤狗腦骨(燒灰)1兩。
接骨。
上為末,每用小黃米粥於生布上攤勻,摻藥末一匙頭在上。
於損折處裹之,以竹片夾定,用繩子縛,一復時解去,換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桂芸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四。 組成:桂(去粗皮)1兩,芸薹子(研)1兩,白芥子(研)1兩,木鱉子(去殼,研)1兩,大黃(銼)1兩,敗龜甲(酥炙)1兩,虎腦骨(酥炙)1兩,赤狗腦骨(燒灰)1兩。 主治:接骨。主治:打撲筋骨傷折,疼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