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元戟膏中包含大戟,主要是因為其峻下逐水的功效。大戟性寒,味苦,歸肺、脾、腎經,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散結、利水消腫的功效。
元戟膏常用於治療水腫、腹水、痰飲等病症,而大戟的峻下逐水作用,能夠有效地排出體內的水溼,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然而,大戟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元戟膏方劑中包含芫花,主要原因如下:
- 利水消腫:芫花性溫燥,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可有效去除體內水濕,對於濕熱所致的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祛風止痛:芫花能祛除風寒濕邪,並具有止痛功效,對於風濕痺痛、關節疼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元戟膏方劑中以芫花配伍其他藥材,可達到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的治療目的。然而,芫花性較烈,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過量或長期服用,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元戟膏中包含甘遂,乃因其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迅速排出體內積聚的濕熱之邪,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水腫、積聚、濕痺等症的效果。
甘遂性峻猛,需謹慎使用,一般需與其他藥物配伍,以緩解其毒性,並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此外,甘遂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增強藥效,因此在元戟膏中發揮重要作用。
元戟膏方劑中加入海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軟堅散結,消痰化瘀:海藻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軟堅散結、消痰化瘀的功效。元戟膏主要用於治療瘰癧、癭瘤、乳房腫塊等疾病,海藻可幫助軟化堅硬的腫塊,消除痰瘀,促進組織修復。
- 通利水道,利水消腫:海藻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通利水道,排除體內多餘水分,對於因痰瘀阻滯而導致的腫脹,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元戟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腹滿如石,或陰囊腫大」,此類症狀屬中醫「水腫」「疝氣」範疇,多因水濕停聚、氣血壅滯所致。
- 腹滿如石:指腹部脹滿堅硬如石,古代醫家認為此屬「臌脹」或「水臌」,實證為主,因痰飲、水濕內停,阻遏氣機而成。
- 陰囊腫大:多屬「水疝」或「寒疝」,由水濕下注陰囊,或肝經氣滯、寒濕凝結引發腫脹。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逐水消腫」為核心,全方皆為峻下逐水之品,配合外用敷貼,直達病所:
- 大戟:苦寒有毒,歸肺脾腎經,瀉水逐飲,散結消腫,擅治腹水、痰飲。
- 芫花:辛溫有毒,歸肺脾腎經,逐水瀉濕,尤長於攻胸脅停飲,外用可消癰腫。
- 甘遂: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為逐水峻藥,通利二便,善消經絡痰濕。
- 海藻:咸寒,歸肝胃腎經,軟堅散結,利水消腫,針對痰核、癭瘤及水濕停聚。
配伍特點與作用機制
- 醋調外敷:釅醋味酸,能增強藥物滲透,散瘀消腫;麵粉為賦形劑,緩和藥性,使藥力持久。
- 四藥協同:全方皆具「消逐水濕」之性,大戟、甘遂走下焦瀉水,芫花宜上中二焦,海藻軟堅,共逐全身水濕停聚。
- 甘草先服:甘草能「解百藥毒」,先嚼服可緩和藥性,減輕毒性對脾胃的刺激。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外用,通過皮膚吸收藥性,直接作用於局部水腫或腫脹處。
- 逐水消腫:峻下之品促使水濕從二便或體表(如發泡)排出,緩解腹滿、陰囊積水。
- 軟堅散結:海藻協同諸藥化解痰瘀凝滯,改善氣血壅塞所致的堅硬腫塊。
- 局部刺激效應:藥物可能引發輕度發炎反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水液代謝。
總結
元戟膏以毒攻毒,針對水濕壅盛實證,通過外敷避免內服峻藥傷正,體現中醫「就近祛邪」的治法思路。其效峻猛,當限於形氣俱實之證。
傳統服藥法
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各等分。上為細末,用釅醋調面和藥,攤綿紙上。
覆貼腫處,以軟帛裹住。
(《醫級》卷八)。先用甘草嚼,後用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元戟膏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元戟膏, 出處:《醫宗必讀》卷七。 組成: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各等分。 主治:腹滿如石,或陰囊腫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