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水丸

泄水丸

XIE SHU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2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肺經 14%
腎經 14%
肝經 14%
大腸經 14%
膀胱經 10%
小腸經 7%
胃經 3%
膽經 3%
脾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泄水丸中包含大戟,主要原因如下:

  1. 瀉水通淋: 大戟味辛、苦,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瀉水通淋之功效。泄水丸主治水腫、淋病,大戟的利水作用可有效緩解病症,達到瀉水通淋之效。
  2. 引藥入腎: 大戟具有引藥入腎的特性,可將其他藥物引至腎經,增強藥物的療效。泄水丸中常配伍其他利水滲溼的藥物,大戟可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更有效地治療水腫等病症。

泄水丸中包含芫花,主要源於其利水消腫的功效。芫花性溫,味苦,入膀胱經,具有較強的利水通淋作用,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芫花還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配合其他藥物治療因濕熱或毒邪所致的疾病。因此,在泄水丸中加入芫花,可有效地疏通水濕,消除水腫,並輔助其他藥物清除病邪,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泄水丸中包含甘遂,主要基於其強大的利水消腫功效。甘遂性寒,味苦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之效。

其主要作用機理爲:

  1. 瀉水逐飲:甘遂能利尿排泄,加速體內水分代謝,對於水腫、腹水等病症具有顯著療效。
  2. 消腫散結:甘遂還能通過促進淋巴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緩解局部腫脹。

因此,泄水丸中加入甘遂,可以有效地利水消腫,緩解患者的病痛。

泄水丸中加入海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海藻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軟堅散結、利水消腫的功效。其富含多糖、碘等成分,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除水腫,對於痰飲水腫、淋病等病症有較好療效。
  2. 化痰止咳: 海藻還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其含有的碘元素能促進甲狀腺激素分泌,從而調節新陳代謝,改善呼吸系統功能,緩解痰多咳嗽症狀。

因此,泄水丸中加入海藻,可以起到利水消腫、化痰止咳的功效,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泄水丸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鬱李仁性平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泄水丸的主要功效為利水消腫,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鬱李仁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利水效果,促進水液代謝,達到消腫的目的。
  2. 潤腸通便:鬱李仁兼具潤腸通便之效。水腫患者常伴有便祕,鬱李仁的加入可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有助於利水消腫的效果更佳。

泄水丸中加入續隨子葉,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的功效。續隨子葉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效。其利水作用主要針對濕熱蘊結、水液停滯所致的浮腫、小便不利等症。

在泄水丸中,續隨子葉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共同發揮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以達到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泄水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多由「水濕壅滯」下焦所致之實證,具體病症如下:

  1. 疝氣腫痛:因飲水過多或久坐濕地,濕氣下注,結於陰囊(脬囊),發為劇烈腫痛。此屬「水疝」範疇,特點為陰囊積液、膨大如瓠,痛不可忍。
  2. 腹滿水腫:水濕內停,氣機壅塞,見腹部脹滿硬痛,二便不利,屬「裏壅實證」。
  3. 下疳瘡毒:濕熱毒邪侵襲肝腎二經(足厥陰、足少陰),下注陰器,致陰莖潰瘍(下疳),或局部紫黑壞死。古籍認為此乃「太陽經濕熱傳於厥陰」之危候,可引發陰莖腐爛。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逐水消腫核心藥群

  • 大戟、芫花、甘遂:三藥皆屬峻下逐水要藥,合用攻逐水濕之力極強,直瀉下焦停飲。大戟偏瀉臟腑水濕,芫花善消胸脅伏飲,甘遂專通經隧積水,協同開通二便,使水濕從大小便分消。
  • 續隨子(千金子)、樟柳根:續隨子辛溫有毒,破血逐水,兼散瘀滯;樟柳根(商陸之別稱)苦寒瀉水,專消水腫。二者加強瀉下利水之效,尤擅治水腫脹滿。

2. 軟堅散結與行氣導水

  • 海帶、海藻:咸寒軟堅,化痰散結,針對水濕聚積成腫(如陰囊腫大),兼具清熱利水之效。
  • 鬱李仁:甘苦性平,潤腸通便,佐助諸逐水藥通利大腸,兼能行氣導滯,緩解腹滿。

3. 調和藥性與護正

  • 棗肉為丸:以大棗煎湯和藥,取其甘緩制約峻藥毒性,保護脾胃,減免攻逐傷正之弊。

邏輯推理與配伍特色

  • 瀉下與散結並行:方中峻下逐水藥配軟堅散結之品,體現「開通路徑」與「瓦解水結」雙重策略,適用於水濕壅盛成實之證。
  • 標本兼顧思路:雖以瀉水治標為主,但海藻、海帶可調節水液代謝(古稱「消癭瘤水氣」),鬱李仁兼潤腸通腑,暗含「通調水道」治本之意。
  • 攻邪不傷正設計:棗肉制丸,緩和藥性,符合「峻藥緩攻」原則,確保療效而減低副作用。

總結

泄水丸以「瀉下逐水」為主軸,結合散結、行氣之法,專攻水濕壅滯下焦之實證。其組方反映「通利二便、消腫散結」的治療邏輯,適用於水疝、水腫、濕毒下注等急重實證,體現中醫「留者攻之」的治則。

傳統服藥法


大戟半兩,芫花半兩,甘遂半兩,海帶半兩,海藻半兩,鬱李仁半兩,續隨子半兩,樟柳根1兩。上為細末,水煮棗肉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50-70丸,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泄水丸有瀉下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因此,在服用泄水丸前,應先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軟性下疳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腹瀉全身性水腫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泄水丸,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大戟半兩,芫花半兩,甘遂半兩,海帶半兩,海藻半兩,鬱李仁半兩,續随子半兩,樟柳根1兩。 主治:疝,因飲水坐濕地,濕氣下行,流入脬囊所致,大腫痛不可忍。腹中滿痛,裏壅之實證;水腫。下疳瘡,男子恥瘡,或痛在莖之竅,或痛在莖之標。皆手足太陽不利,熱毒下傳,入手足厥陰,故變紫黑色,毀其莖而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