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蟲丸

迫蟲丸

PO CH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內外科百病驗方大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42)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8%
腎經 14%
肺經 14%
膀胱經 14%
脾經 14%
肝經 9%
胃經 6%
小腸經 4%
心經 3%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膀胱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小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迫蟲丸中加入續隨子葉,主要基於其驅蟲功效。續隨子葉性味辛溫,具有溫陽散寒、殺蟲止痛的功效。其揮發油成分可麻痺蟲體,使其失去寄生能力,並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蟲體排出體外。

此外,續隨子葉還具有較強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腸道內細菌的滋生,進一步促進驅蟲效果。因此,將續隨子葉加入迫蟲丸,可有效驅除蟲體,並預防感染。

迫蟲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其驅蟲功效。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驅蟲、消積、降逆止嘔的功效。

檳榔中的檳榔鹼、檳榔素等成分,能麻痺腸道寄生蟲,並促進其排出體外。此外,檳榔還有助於消化積滯,促進腸胃蠕動,因此對於治療由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迫蟲丸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原因如下:

  1. 瀉下逐水,驅除蟲積:牽牛子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逐水,消腫散結之功效。對於因蟲積阻滯腸道,導致腹痛、腹脹、大便不通等症狀,牽牛子能有效驅除蟲積,恢復腸道功能。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迫蟲丸中其他藥材如檳榔、使君子等,亦有驅蟲功效。牽牛子與這些藥材相互配合,能增強驅蟲效果,並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迫蟲丸中使用大戟,主要基於其峻下逐水,消腫止痛的功效。

大戟性味苦、寒,入肺、脾、腎經。其具有強力瀉下作用,可驅除腸道寄生蟲,並能消腫止痛,治療蟲積腹痛、水腫等症。

然而,大戟性峻,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服用。

迫蟲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驅除蟲邪: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解毒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蟲邪阻滯經絡、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麝香能起到醒腦開竅、驅逐蟲邪的作用。
  2. 增強藥效,協同驅蟲: 麝香氣味濃烈,具有穿透力,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增強藥效。與其他驅蟲藥物配合使用,可起到協同驅蟲、提高療效的作用。

迫蟲丸中加入甘遂,主要基於其強烈的逐水消腫、殺蟲止癢功效。甘遂性寒,味苦辛,歸肺、膀胱經,具有破血逐水、消腫散結、殺蟲止癢之效。

其強烈的逐水消腫作用,可有效驅除體內積聚的濕邪,並改善因濕邪阻滯導致的皮膚瘙癢、腫脹等症狀。而甘遂的殺蟲止癢作用,則能直接殺滅寄生於體內的蟲類,從而消除蟲咬、疥瘡等皮膚病。

因此,在迫蟲丸方劑中加入甘遂,可發揮其驅除濕邪、殺滅蟲類的雙重作用,有效治療因濕邪和蟲類侵襲導致的皮膚病。

迫蟲丸中含有芫花,主要因其具有強力驅蟲之功效。芫花味辛、苦,性溫,入肺、脾、腎經,具有燥濕殺蟲、溫肺化痰、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對多種寄生蟲均有殺滅作用,如蛔蟲、蟯蟲、鉤蟲等。此外,芫花還有溫肺化痰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寒痰咳嗽。但芫花毒性較大,使用時需慎用,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迫蟲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迫蟲丸主治「婦人經來有蟲,滿腹疼痛者」。此描述指向古代醫學對婦科病症的一種特殊見解,認為經期腹痛可能與寄生蟲或濕熱鬱阻所致的「蟲積」有關。此類「蟲」未必限於現代醫學的寄生蟲,亦可能隱喻濕熱、瘀滯等病理產物,導致氣血壅塞、經絡不通而劇痛。方劑以「迫蟲」為名,強調驅逐病邪(虫積、濕熱、氣滯)之力,尤其針對經期前後下焦氣血壅滯兼濕熱內蘊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材功效解析

  1. 黑牽牛(頭末)

    • 性味苦寒,瀉下逐水、通利二便,尤善攻逐濕熱積滯。此處取「頭末」(初碾之細粉),藥力峻猛,直奔下焦,破除濕熱蟲積之巢穴。
    • 契合「迫蟲」之意,通過瀉下導滯,使蟲邪無所依附。
  2. 檳榔

    • 辛溫苦降,行氣消積、殺蟲(對絛蟲、蛔蟲等有效),兼能利水。
    • 與黑牽牛協同,一寒一溫,既瀉濕熱,又理氣機,助蟲體排出。
  3. 雷丸(醋炙)

    • 苦寒有小毒,專攻殺蟲(尤對絛蟲、鉤蟲有效),醋炙後減毒性、增藥效。
    • 直接針對「蟲積」病機,為古代殺蟲要藥。
  4. 木香

    • 辛溫芳香,行氣止痛,化解腸胃氣滯。
    • 調和諸藥峻烈之性,避免攻伐太過而傷正,亦緩解滿腹疼痛。

輔助製劑與服法設計

  • 煎汁為丸(茵陳、大皂角、苦楝根)

    • 茵陳:清熱利濕,導肝膽濕熱下行,與「經來腹痛」可能涉及的肝鬱濕熱相應。
    • 大皂角:辛咸溫,通竅瀉穢、祛痰開閉,助蟲體排出。
    • 苦楝根:苦寒有毒,殺蟲力強(針對蛔蟲、蟯蟲),與雷丸疊加增效。
    • 三藥煎汁合丸,既增殺蟲之效,又緩丸劑燥烈之性。
  • 服法(五更沙糖水送下)

    • 五更時(寅卯之交)人體陽氣初升、腸胃空虛,藥力易直達下焦。
    • 沙糖水甘緩和中,既誘蟲喜甘而聚集,又護胃防峻藥傷正。

整體治療邏輯

此方以「通瀉濕熱、行氣殺蟲」為主軸:

  1. 攻逐邪氣:黑牽牛、檳榔瀉下導滯,開通腸道壅塞;雷丸、苦楝根直接殺蟲。
  2. 調暢氣機:木香、檳榔行氣止痛,解決「滿腹疼痛」之標。
  3. 濕熱並治:茵陳、皂角清利濕熱,切斷蟲邪滋生環境。

綜上,迫蟲丸通過瀉下、殺蟲、行氣三法並舉,針對婦人經期氣血下注時,濕熱蟲積乘虛作亂之證,體現「通因通用」之思維。

傳統服藥法


黑牽牛(取頭末)、檳榔、雷丸(醋炙)、木香。
上為細末,用茵陳、大皂角、苦楝根煎計為丸。
五更時沙糖水吞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迫蟲丸, 出處:《醫鈔類編》卷九。 組成:黑牽牛(取頭末)、檳榔、雷丸(醋炙)、木香。 主治:一切蟲積。

迫蟲丸, 出處:《內外科百病驗方大全》。 組成:續随子5分,檳榔5分,牽牛5分,大戟5分,麝香3分,甘遂1錢,芫花1錢。 主治:殺蟲。主治:婦人經來有蟲,滿腹疼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