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驗丸

立驗丸

LI Y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8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心經 25%
脾經 21%
大腸經 6%
膀胱經 6%
肝經 3%
胃經 3%
腎經 3%
肺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立驗丸中包含葶藶子,其主要原因在於葶藶子具備以下兩點功效:

  1. 利水消腫:葶藶子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較強的利水消腫作用,能有效排除體內多餘水分,緩解水腫症狀,適合治療水腫、胸腹脹滿等病症。
  2. 潤腸通便:葶藶子能潤滑腸道,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泄廢物,緩解便祕症狀。

因此,立驗丸中加入葶藶子,可達到利水消腫、潤腸通便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水腫、便祕等症狀。

立驗丸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清熱化痰的功效。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作用。立驗丸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咳嗽痰多、胸悶氣促等症狀。川貝母能有效清熱解表、化解痰液,配合其他藥材如杏仁、桔梗等,共同發揮疏風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幫助患者快速緩解症狀,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立驗丸中添加杏仁,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降氣化痰之效。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其油脂成分能潤滑氣管,有助於痰液的排出;而杏仁中苦杏仁苷分解產生的氫氰酸,則能抑制咳嗽中樞,達到止咳的效果。

立驗丸通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黃稠、胸悶氣喘等症狀,而杏仁的潤肺止咳、降氣化痰之效,有助於緩解上述症狀,故立驗丸中加入杏仁,可謂恰到好處。

立驗丸方劑中包含赤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 利濕健脾: 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立驗丸主治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赤茯苓可利濕去濁,健脾和胃,緩解濕熱對脾胃的損傷,達到止痛止瀉的效果。

二、 清熱解毒: 赤茯苓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清除體內濕熱,緩解濕熱對人體的傷害。立驗丸中常配伍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藥物,如黃芩、黃連等,與赤茯苓共同作用,起到更佳的清熱利濕效果。

立驗丸中加入紫菀,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止咳:紫菀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立驗丸主治咳嗽、氣喘、痰多等症,紫菀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起到宣肺止咳的作用。
  2. 潤燥止咳:紫菀還具有潤燥止咳的功效,適用於燥邪犯肺引起的咳嗽、咽喉乾燥等症。立驗丸常用於治療燥邪所致的咳嗽,紫菀的潤燥之性可以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立驗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固腎止遺: 五味子味酸收斂,性溫,入肺、腎經,能補腎固精,收斂固澀,對於腎氣不足、遺精滑泄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益氣生津: 五味子還能益氣生津,滋養肺陰,對於氣陰兩虛、口渴咽乾等症狀也有輔助作用。

立驗丸本身以補腎固精為主,而五味子的加入則進一步加強了補腎固精的作用,並輔助益氣生津,使藥效更全面,更能有效治療相關病症。

立驗丸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1. 補氣固本: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固本、益氣養陰、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立驗丸主要治療脾虛氣陷、氣血不足所致的泄瀉、脫肛等症,而人參的補氣作用可加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固護元氣,有助於改善泄瀉症狀。
  2. 扶正祛邪: 人參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可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抵抗外邪入侵。立驗丸的組成中,除了人參之外,還包括一些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藥材,人參可以協同其他藥材,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使療效更顯著。

立驗丸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基於其清肺止咳,利水消腫的功效。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能清肺熱,化痰止咳,並可利水消腫,適用於肺熱咳嗽、痰多粘稠、水腫等症狀。立驗丸方中以桑白皮配伍其他藥物,如杏仁、貝母、黃芩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利水消腫的作用,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氣喘等病症,可謂相得益彰。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立驗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立驗丸主治「肺熱而咳,上氣喘急,不得坐卧,身面浮腫,不下飲食」,其病機核心為 肺熱氣逆、痰水壅滯。肺熱鬱閉,宣降失常,故見咳嗽、喘急不得卧;肺失通調水道,水飲泛溢肌表,則身面浮腫;痰熱阻滯中焦,胃氣不降,故飲食難下。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葶藶子(炒研)

    • 為君藥,性寒味苦,專瀉肺中水飲痰熱,《本草經疏》言其「大瀉肺臟水邪」,能降氣行水,針對痰水壅肺之喘滿浮腫。
  2. 杏仁、桑白皮

    • 杏仁苦溫,宣肺降氣,止咳平喘;桑白皮甘寒,瀉肺平喘、利水消腫,二者共助葶藶子調暢肺氣、清熱行水。
  3. 貝母、紫菀

    • 貝母(推測為浙貝母)清熱化痰散結;紫菀辛潤,祛痰止咳,針對肺熱痰黏難咯,助肺氣肅降。
  4. 赤茯苓

    • 利水滲濕,導肺中水飲從小便而去,與葶藶子上下分消,共除浮腫。
  5. 人參、五味子

    • 人參補益肺脾之氣,防瀉肺太過而傷正;五味子酸收斂肺,止咳定喘,兼防肺氣耗散。佐制葶藶、杏仁等宣瀉之性,體現「攻邪不忘護正」之法。
  6. 佐使配伍

    • 煉蜜為丸:緩和葶藶峻烈之性,兼潤肺止咳。
    • 棗湯送服:大棗補脾和胃,緩和藥性,防逐水傷中。

三、治療原理綜述
本方以 瀉肺逐水為主,清熱化痰為輔,佐以補斂,達成「消腫、下氣、止嗽」之效。葶藶子直折痰水,杏仁、桑白皮開泄肺氣,貝母、紫菀化痰止咳,赤茯苓利水以減肺壓,人參、五味子扶正固本。全方攻補兼施,標本並治,適用於肺熱痰水壅盛之實證夾虛者。

:立方思路與《金匱要略》葶藶大棗瀉肺湯相近,但增強化痰(貝母、紫菀)、補肺(人參)、斂氣(五味子)之力,適用於兼見氣陰耗傷之複雜證候。

傳統服藥法


葶藶10分(研,炒,為末), 貝母3分, 杏仁1兩半(炒,去皮尖), 赤茯苓3分,紫菀3分, 五味子3分, 人參1兩。 桑白皮1兩(炙)。
消腫下氣止嗽。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日2服,甚者夜1服,加至30丸,棗湯送下。腫甚者食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咳血氣喘咳嗽全身性水腫面部浮腫

相同名稱方劑


立驗丸, 出處:《女科百問》卷上。 組成:葶藶10分(研,炒,爲末),貝母3分,杏仁1兩半(炒,去皮尖),赤茯苓3分,紫菀3分,五味子3分,人參1兩。桑白皮1兩(炙)。 主治:消腫下氣止嗽。主治:肺熱而咳,上氣喘急,不得坐卧,身面浮腫,不下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