蟅蟲

蟅蟲

ZHE CHONG

  • 英文名稱:
  • 別名:地婢蟲,山蟑螂,簸箕蟲,臭蟲母,地鱉,土鱉,蚵蚾蟲,土元,土蟲,地烏龜,螞蟻虎,節節蟲,過街,蓋子蟲
  • 來源:為鱉蠊科昆蟲地鱉或姬蠊科昆蟲赤邊水蟅的雄性全蟲。5~8月間捕捉。用炒香麥麩撒於地上以誘捕之,或晚上用燈光誘捕。捕得後,用沸水燙死,曬幹或烤幹;亦可用清水洗凈後,再用鹽水煮過,曬幹或烤幹。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

最後更新日:2024-02-06

蟅蟲的傳統功效


1. 強筋健骨

蟅蟲在中醫傳統觀點中,被視為一味對筋骨損傷有著特殊療效的藥材。依據《本草經疏》所載,蟅蟲「治跌撲損傷,續筋骨有奇效」,直接指明其可修復因外傷所致的筋骨斷裂或損傷,助其接續復原。

其背後機理與中醫對「血」的理解息息相關。文中提及「血者,身中之真陰也,灌溉百骸,周流經絡者也」,強調血液是濡養全身組織,包括筋骨的重要物質。若「血若凝滯,則經絡不通」,筋骨因得不到充分滋養而產生疼痛、功能障礙或難以癒合。

蟅蟲之性味「咸寒」,最能「入血軟堅」,具有活血化瘀,消症散結的功效。它能透過藥力化解體內的血瘀,使凝滯的血脈恢復暢通。一旦瘀血消散,經絡得以通達無阻,氣血便能暢順地濡養受傷的筋骨組織,促進其修復與再生。因此,蟅蟲的強筋健骨作用,並非直接補益,而是透過清除血瘀,恢復氣血對筋骨的正常濡養功能,從而達到續筋骨、使筋骨恢復強健之目的。

2. 活血化瘀

蟅蟲,性味甘寒,善入血分。其主要功效在於活血化瘀,能強力破血消癥。傳統中醫認為,凡瘀血內阻所致之疼痛腫脹、跌打損傷、瘡瘍腫毒,以及各類癥瘕積聚,皆為其治療範疇。如《金匱要略》之大黃蟅蟲丸、下瘀血湯,即善用其活血化瘀之力,治療虛勞乾血、產後瘀血腹痛等症。此藥能通利血脈,散結止痛,故歷來為化瘀要藥。

3. 通經絡

蟅蟲辛散性寒,傳統中醫觀點認為其通經絡功效顯著。此作用主要歸於其活血化瘀之特性,因經絡氣血運行受阻多因瘀血積滯。其辛味有助於發散、走竄,直達病所,疏通痹阻。無論是跌打損傷導致的局部經絡瘀滯腫痛,或風濕邪氣侵犯經絡引起的關節痹痛,蟅蟲皆能透過其通絡化瘀、祛風除濕之力,暢達經脈,緩解不適。對於婦科諸症,如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因瘀阻胞宮經絡者,蟅蟲亦能通行血脈,使經絡暢通,氣血得行,從而調經止痛。

蟅蟲的炮製


  • 揀凈雜質,以沸水洗凈,文火焙乾。
    • ① 《本草通玄》:去足,炒。
    • ② 《得配本草》:去足,或炒、或酒醉死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蟅蟲注意事項

  1. 孕婦忌服
  2. 畏皁莢、菖蒲
    • 與皁莢或菖蒲同用會減弱其藥效。
  3. 畏屋遊
    • 與屋遊同用會引起腹瀉。
  4. 無瘀血停留者不宜用
    • 如果沒有瘀血停留,使用蟅蟲會導致氣血虧虛。

蟅蟲相關的方劑


蟅蟲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舌頭腫大腹痛損傷月經不調疼痛肌肉痙攣產後腹痛痢疾腸炎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