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地黃當歸丸

乾地黃當歸丸

QIAN DI HUANG DANG GU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四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4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心經 18%
脾經 15%
肺經 14%
胃經 8%
腎經 7%
心包經 4%
大腸經 3%
膽經 2%
膀胱經 2%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乾地黃當歸丸中加入生地黃,是為了平衡藥性,協調功效。

乾地黃性溫,入肝腎,具有滋陰補血之效。而當歸性溫,入肝脾,功在補血活血。兩者搭配,能更好地補血養血,但同時也存在燥熱之弊。

生地黃性寒,入心肝腎,善於清熱涼血,滋陰潤燥。加入生地黃,可有效緩解乾地黃和當歸的燥熱之性,避免其傷陰耗津,同時也能更好地滋養陰血,使補血效果更佳,並避免出現上火等副作用。

「乾地黃當歸丸」方劑中包含「當歸」,原因主要有二:

  1. 補血養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潤腸通便等功效。而乾地黃則偏於滋陰補血,兩者相合,可起到 相輔相成 的作用,更加強補血功效,尤其適用於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方劑中可能包含其他藥材,如滋陰清熱的生地黃、滋陰潤燥的麥冬等。當歸加入後,可 中和藥性,使其不至於過於寒涼,避免損傷脾胃,同時亦可 引導藥力,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乾地黃當歸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乾地黃性寒,當歸性溫,甘草性平,三者配伍,可以相互調和,避免寒涼之性過強,使藥性更平和,更利於人體吸收利用。

2. 緩和副作用: 乾地黃和當歸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例如乾地黃可能引起腹瀉,當歸可能引起月經不調。甘草具有解毒、緩和藥性的功效,可以減輕上述副作用,提高藥方的安全性。

乾地黃當歸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通經,引血下行: 川牛膝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經、引血下行的功效。方中乾地黃滋陰補腎,當歸養血活血,但容易偏於補而不通。加入川牛膝可引導藥力下行,促進血液循環,防止瘀血阻滯,增強補益效果。
  2. 祛風濕,強筋骨: 川牛膝還具有祛風濕、強筋骨的作用。方中乾地黃當歸偏於滋陰補腎,而川牛膝可助其改善肝腎虧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筋骨不健等症狀,使補益效果更佳。

乾地黃當歸丸方中加入白芍,主要是為了緩解當歸及地黃滋陰補血之性,避免其過於滋膩,導致脾胃虛弱或濕氣困阻。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其能緩解當歸補血之燥熱,防止血熱妄行;同時,又能調和地黃滋陰之寒涼,避免寒凝血瘀。因此,白芍的加入,使方劑補而不燥,滋而不膩,更能安全有效地達到補血益氣之功效。

乾地黃當歸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補脾腎,助藥力達腎: 乾地黃性寒,當歸性溫,二者合用滋陰補血,但寒性偏重,易傷脾胃。乾薑性溫,能溫脾胃,助藥力下達腎經,使補益效果更佳。

2. 防治寒凝血瘀: 乾地黃當歸丸主治血虛證,但血虛易致寒凝血瘀,導致疼痛、經閉等症狀。乾薑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可有效預防和治療寒凝血瘀,使補血效果更全面。

乾地黃當歸丸中加入澤蘭,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澤蘭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對於女性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可與乾地黃、當歸等藥物相配,起到協同作用,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澤蘭還具有疏肝解鬱、調和氣血的功效。與乾地黃、當歸等滋陰補血藥物配合,可有效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月經不調、乳房脹痛等症。

乾地黃當歸丸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其 補氣益血 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的 滋陰補血 之效相輔相成。

  • 人參補氣:能振奮脾胃,改善氣血生成,增強血液循環,有助於促進地黃、當歸等滋陰補血藥物的吸收和利用。
  • 人參益血:人參的補氣功效可以促進血液的生成,進一步加強方劑補血的功效。

因此,人參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方劑的補益作用,更能提高其療效,使藥效更全面,達到更好的滋陰補血效果。

乾地黃當歸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牡丹皮性寒,味苦酸,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乾地黃當歸丸以滋陰補血為主,但若患者血熱瘀阻,則滋陰補血效果難以發揮。牡丹皮的加入可以清熱涼血,化解瘀血,使藥效更加顯著。

2. 緩解滋陰藥物的寒涼之性:

乾地黃、當歸等滋陰藥物性偏寒涼,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脾胃虛寒,影響藥物吸收和療效。牡丹皮雖寒涼,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溫陽作用,可以緩解滋陰藥物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乾地黃當歸丸中加入丹參,乃因其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之效。

丹參性寒,味苦,入心、肝經,能涼血消瘀,清心除煩。與乾地黃、當歸等滋陰補血之藥材搭配,可改善血瘀阻滯所致之經期不順、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

同時,丹參亦有助於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從而增強藥效,達到滋陰補血、調經止痛之目的。

乾地黃當歸丸中添加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助藥力行: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除濕的作用。當歸性溫,補血活血,但兼寒涼之性,與乾地黃同用,易有寒凝血瘀之弊。花椒的加入可溫經散寒,助藥力行,使當歸補血活血之效更顯著。
  2. 調和藥性,相輔相成:花椒與乾地黃、當歸等藥材搭配,可以調和藥性,相輔相成,增強藥效。花椒的辛溫之性,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乾地黃滋陰補血,當歸活血化瘀的功效發揮。

乾地黃當歸丸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通鼻竅: 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作用,可輔助當歸、地黃等藥材補血養血,改善因氣血不足而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
  2. 調和藥性,引藥上行: 白芷性輕揚,可引導藥力上行,配合當歸、地黃等藥材補益氣血,使其能更好地作用於頭面部,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面色蒼白、頭暈眼花等症狀。

乾地黃當歸丸中加入黃芩,主要是為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

方中地黃、當歸滋陰補血,但性偏滋膩,易於助濕生熱。黃芩性寒,味苦,能清熱瀉火,燥濕解毒,可防止滋陰藥過於滋膩而生痰濕,同時可預防因補血過度而引起血熱妄行的情況,使方劑效力更加平和,達到滋陰補血、清熱除濕的功效。

乾地黃當歸丸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由乾地黃、當歸兩味藥材組成,旨在滋補肝腎、養血調經。木耳雖非該方主藥,但在某些變體配方中可能會加入,以增強其滋陰潤燥之效。木耳富含膠質,性平味甘,入胃、腸、肝經,具有補血益氣、滋陰潤肺的功效。在乾地黃當歸丸中加入木耳,可以輔助乾地黃與當歸的滋補作用,對於改善肝腎不足、血虛所致的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皮膚乾燥等症狀有良好效果。此外,木耳還能促進消化吸收,對脾胃虛弱者亦有益處,使整體療效更趨全面。

乾地黃當歸丸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藥力: 桂枝性溫,可溫陽散寒,有助於地黃、當歸等藥材的藥力發揮。乾地黃當歸丸以滋陰補血為主,而桂枝的溫陽之性,可以防止藥性過於寒涼,避免滋陰過度,反而損傷陽氣。
  2. 調和營衛,促進血液循環: 桂枝入血分,可調和營衛,促進血液循環,使滋陰補血的功效更有效地發揮。乾地黃當歸丸主要用於治療血虛證,而桂枝的調和氣血作用,可以幫助藥物更快地滲透到血脈,改善血虛的症狀。

乾地黃當歸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由乾地黃、當歸等多種草藥精製而成,其中蟅蟲(即土元)的加入,具有特殊療效。蟅蟲性寒味鹹,入肝、脾經,擅長破血逐瘀,通絡止痛。方中蟅蟲與乾地黃相輔相成,乾地黃滋陰補血,蟅蟲則活血化瘀,二者結合,可增強方劑對婦科病、瘀血內阻所致疼痛及出血症狀的治療效果。當歸補血活血,三者共同作用,使乾地黃當歸丸在調理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產後瘀血等方面的療效更顯著。此方劑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藥材相互配合以達至最佳療效的智慧。

乾地黃當歸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與地黃、當歸等滋陰補血藥材搭配,能促進血行,改善血液循環,增強藥效,使補血之效更佳。
  2. 疏通經絡: 川芎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的狀況,配合地黃、當歸滋陰補血,有助於氣血充盈,改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

川芎的加入,使乾地黃當歸丸的功效更全面,既能滋陰補血,又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提升藥效。

乾地黃當歸丸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方中以乾地黃、當歸滋陰補血,但若血瘀阻滯,則滋陰補血難以發揮效用。桃仁的加入,可活血化瘀,促進血行,使滋陰補血藥物更易發揮作用。
  2. 潤腸通便: 桃仁亦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便祕,配合滋陰補血藥物,可起到更好的調理效果。

總而言之,桃仁的加入,既能活血化瘀,促進血行,又能潤腸通便,使乾地黃當歸丸的療效更佳。

乾地黃當歸丸方中加入水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 水蛭具有破瘀通經、消腫止痛之功效,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配合地黃、當歸等藥材,增強活血化瘀的療效。
  2. 潤燥通便: 水蛭能潤燥通便,改善便祕症狀,尤其對於因血瘀導致的便祕效果顯著,與乾地黃、當歸共同作用,使藥效更佳。

乾地黃當歸丸為一經典中醫方劑,主要由乾地黃、當歸等多種草本精華組成,其中虻蟲的加入頗具特色。虻蟲,味鹹性平,歸肝、脾經,具有破血逐瘀、通絡止痛之效。在該方中,其作用主要為輔助乾地黃與當歸行血補血,增強其活血化瘀之力。尤其對於因血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痛經、閉經或是跌打損傷後的瘀血不散,虻蟲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吸收,使藥效更加全面。然而,由於虻蟲藥性峻猛,用量需謹慎,一般僅適量加入,以免過度活血造成出血風險。總體而言,虻蟲在乾地黃當歸丸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攻補兼施的治療原則。

乾地黃當歸丸中加入蒲黃,主要考量其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的功效。

蒲黃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之效。乾地黃當歸丸以滋陰補血為主,而蒲黃的加入,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使藥效更好地發揮。同時,蒲黃的止血作用,可防止滋陰補血過程中出現的出血現象,提高藥物安全性。因此,蒲黃的加入,不僅增強藥效,更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乾地黃當歸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聖濟總錄》,專治婦人月經失調諸症,其症狀涵蓋:

  1. 月經週期紊亂:或閉止不通,或一月兩行,或經期間隔延長,量多量少不定,甚則漏下不止。
  2. 氣血虧虛兼瘀阻:經來腰腹刺痛劇烈,伴隨四體倦怠、納差,反映「虛瘀交結」之病機;所下經水色異(青黃黑或清水狀),乃寒凝、血瘀或氣血不足之徵。
  3. 全身失養:身重嗜卧、偏嗜酸物、面色萎黃消瘦,皆因長期經血失調,導致氣血生化不足,濡養失常。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補虛活血、溫經通絡」為核心,藥物配伍可分四大類:

  1. 滋養陰血為本

    • 乾地黃(重用3兩)配當歸、芍藥、川芎(芎藭):滋養肝腎,補血調經,奠定氣血生化基礎。
    • 人參、甘草:補益脾肺之氣,助陰血化生,改善虛乏。
  2. 活血化瘀通絡

    • 蟲類破血:水蛭、虻蟲、蟅蟲(蜇蟲)強力逐瘀,針對久瘀頑血;
    • 桃仁、丹參、牡丹皮、蒲黃:活血散結兼涼血,防瘀久化熱;
    • 澤蘭、牛膝:活血通經兼利水,引血下行。
  3. 溫經散寒止痛

    • 蜀椒、乾薑、桂心:溫煦胞宮,散寒凝以止痛,兼助陽氣運行;
    • 白芷:散寒燥濕,緩解帶下清冷。
  4. 佐藥調和防偏

    • 黃芩、桑耳:清熱燥濕,制約溫藥之燥性,防瘀久鬱熱;
    • 蜂蜜丸劑:緩和峻藥之性,兼護脾胃。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攻補兼施」為特色,針對「虛瘀寒熱錯雜」之複雜病機:

  • 補其虛:地黃、當歸、人參等填補氣血,改善本虛;
  • 攻其實:蟲藥配合草木活血藥,破除胞宮久瘀;
  • 溫通調和:桂、薑等散寒,黃芩等防熱化,使瘀去新生,經血自調。

適用證候特點
凡見「月經紊亂伴虛弱瘀痛」者,無論閉經、崩漏,屬氣血兩虛兼寒凝血瘀者,可考量此方。其組方層次分明,峻藥與補藥並用,體現古人「寓通於補」之智慧。

傳統服藥法


乾地黃3兩,當歸1兩半,甘草1兩半,牛膝1兩6銖,芍藥1兩6銖,乾薑1兩6銖,澤蘭1兩6銖,人參1兩6銖,牡丹1兩6銖,丹參1兩,蜀椒1兩,白芷1兩,黃芩1兩,桑耳1兩,桂心1兩,蜇蟲40枚,芎窮1兩18銖,桃仁2兩,水蛭70枚,虻蟲70枚,蒲黃2合。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日15丸,空心酒送下,漸加至30丸,以知為度。
(《聖濟總錄》卷一五一)。本方主治中「四體虛弱」,原作「四體虛吸」,據《聖濟總錄》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乾地黃當歸丸具有活血調經、養血補血的功效,但孕婦、月經過多、出血過多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乾地黃當歸丸, 出處:《千金》卷四。 組成:乾地黃3兩,當歸1兩半,甘草1兩半,牛膝1兩6铢,芍藥1兩6铢,乾薑1兩6铢,澤蘭1兩6铢,人參1兩6铢,牡丹1兩6铢,丹參1兩,蜀椒1兩,白芷1兩,黃芩1兩,桑耳1兩,桂心1兩,(庶蟲)蟲40枚,川芎1兩18铢,桃仁2兩,水蛭70枚,虻蟲70枚,蒲黃2合。 主治:月水不通,或1月再來,或隔月不至,或多或少,或淋瀝不斷,或來而腰腹刺痛不可忍,四體虛弱,不欲食,心腹堅痛,有青黃黑色水下,或如清水,不欲行動,舉體沉重,惟思眠卧,欲食酸物,虛乏黃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