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鱉頭丸中包含鱉頭,主要源於中醫藥理論中的「以形補形」和「藥食同源」思想。
以形補形: 鱉頭形狀似人腦,古人認為「以形補形」,鱉頭具有補腦益智之效,用於治療頭昏腦脹、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藥食同源: 鱉肉自古被視為滋補佳品,而鱉頭富含蛋白質、氨基酸、脂肪酸等營養成分,具備滋陰補腎、清熱解毒的功效。因此,鱉頭在中醫藥方劑中被廣泛運用,不僅作為藥材,更兼具食療價值。
鱉頭丸中加入虻蟲,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虻蟲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鱉頭丸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虻蟲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減輕疼痛。
二、 引藥入絡,增強療效: 虻蟲性善走竄,能引藥入絡,使藥物更有效地到達病竈部位,增強療效。鱉頭丸中其他藥物如鱉甲、地龍等,也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虻蟲的引藥作用能使這些藥物的功效更為顯著。
鱉頭丸中包含蟅蟲,其原因主要有二:
- 蟅蟲性寒,善於破瘀止痛。 鱉頭丸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蟅蟲的寒性可清熱解毒,並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所致的瘀血疼痛。
- 鱉頭與蟅蟲相輔相成。 鱉頭性寒,具有滋陰清熱、散結消腫之效。蟅蟲與鱉頭配合,可加強活血化瘀的功效,並能緩解疼痛,提高療效。
總之,蟅蟲在鱉頭丸中發揮了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與鱉頭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跌打損傷的效果。
鱉頭丸方劑中加入桃仁,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效。鱉頭丸主治血瘀所致的頭風、頭痛、眩暈等症,桃仁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頭部不適。
- 軟堅散結: 桃仁亦能軟堅散結,對於血瘀所致的頸項部腫塊、癭瘤等症亦有輔助治療作用。鱉頭丸中加入桃仁,可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病症。
總而言之,桃仁的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效,與鱉頭丸的治療目的相符,有助於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鱉頭丸主治功效分析
鱉頭丸主要功效為治療小兒因積滯、寒冷等因素引起的腹部疾患,且其應用範圍不僅限於腹部積聚,更涉及脫肛等相關病症。
主治病症:
- 小兒痞氣、腹部積聚堅痛: 《千金要方》及《幼幼新書》、《嬰孺》等多部醫書皆明確指出,鱉頭丸用於治療小兒痞氣,表現為脅下、腹部有積聚、堅硬疼痛的症狀。此乃鱉頭丸最主要之主治方向。
- 積冷久瀉、脫肛不入: 《聖濟總錄》、《幼幼新書》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外臺秘要》及《備急千金要方》等均載明,鱉頭丸可治療小兒因積冷久瀉導致的脫肛,且伴隨肛門疼痛,無法自行回納的情況。
- 腹中冷痛: 古籍記載,鱉頭丸適用於腹中寒冷,且伴隨疼痛的病症,此與積滯和脫肛之因有關,多為寒邪凝滯所致。
- 小兒羸瘦: 雖非主治,但《備急千金要方》亦有提及鱉頭丸可治療小兒羸瘦,或可因腹中積滯改善消化吸收所致。
- 小兒腹內痞結、脅肋妨悶:《太平聖惠方》提及鱉頭丸可治療小兒腹內痞結,胸脅妨悶,說明此方可調理腹部氣機,解除脹悶感。
治療原理:
鱉頭丸之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其藥物組成所產生的綜合作用:
- 活血化瘀、破積散結:
- 鱉頭:具滋陰降火、活血化瘀之功,能改善體內氣血運行,促進積滯消散。
- 螢蟲/虻蟲、?蟲: 此類蟲類藥物多具破癥消積、活血通絡之效,能強力破除腹部積聚,亦可疏通經絡,有助於藥效發揮。
- 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輔助排除腸道積滯。
- **溫經散寒:**部分方劑中加入的磁石、桂心,具有溫陽散寒之效,有助於驅散腹中寒邪,緩解因寒冷引起的腹痛、脫肛等症狀。
- 通便消脹: 藥物中桃仁、大黃(部分方劑)等可潤腸通便,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除積滯,緩解腹脹等症狀。
綜合分析:
鱉頭丸之治療原理,在於其組方之活血化瘀、破積散結、溫經散寒,並兼顧通便消脹之功,多藥合用,針對小兒腹部積滯、寒冷等因素引起的腹部痞滿、疼痛、脫肛等病症,從多方面入手,達到治療之目的。此方以破積通絡為主,故對虛弱患兒,需斟酌用量,以免攻伐過度。
本方可見歷代醫家對此方的重視,並將其應用於多種相關病症,可見此方之療效及重要性。
傳統服藥法
鱉頭1個,虻蟲18銖,蟄蟲18銖,桃仁18銖,甘皮半兩。
大便不利,加大黃18銖。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2丸,每日3次,以知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鱉頭丸具有破積散結、通經活絡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鱉頭丸,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鱉頭1個,虻蟲18铢,(庶蟲)蟲18铢,桃仁18铢,甘皮半兩。 主治:小兒痞氣,脅下腹中有積聚堅痛。
鱉頭丸,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死鱉頭2個(炙令焦),小猬皮1個(炙令焦),磁石4兩,桂心3兩。 主治:小兒積冷久下癒後,脫肛不癒,腹中冷,肛中疼痛不得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