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下瘀血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破瘀消癥:大黃味苦寒,性急,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破瘀消癥的功效。瘀血阻滯,常伴有腸胃積熱,大黃能瀉熱通便,促進瘀血排出,改善血液循環。
2. 引導藥力下行,達瘀血所在:本方以活血化瘀為目的,大黃性寒,能引藥力下行,將藥物導入血脈,直達瘀血所在部位,發揮更強的活血化瘀作用。
下瘀血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桃仁味甘苦,性微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其藥性偏於溫和,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態,對於經絡瘀阻、血行不暢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二、潤腸通便:桃仁還具有一定的潤腸通便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對於因血瘀導致的腹部脹滿、大便不通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下瘀血湯中加入桃仁,不僅可以化瘀止痛,更能改善腸道功能,使治療效果更佳。
下瘀血湯中包含蟅蟲,乃因其具有破血逐瘀之效。
蟅蟲,又名水蛭,其性寒、味鹹,入肝、膀胱經。其主要功效為破血逐瘀、通經活絡,可治療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閉經、痛經等。
在中醫理論中,瘀血是血行不暢、停滯於體內所致,而蟅蟲破血逐瘀的功效,能有效地將體內瘀血清除,恢復血行暢通。故下瘀血湯中加入蟅蟲,正是為了利用其破血逐瘀之效,達到治療瘀血病症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下瘀血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下瘀血湯,出自《金匱要略》,由大黃、桃仁、䗪蟲三味藥組成,主要功效為破血逐瘀,通絡止痛。常用於治療產後腹痛,腹中有乾血著臍下,以及經水不利等症。
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多部古籍文獻記載,下瘀血湯的主治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產後瘀血腹痛: 多部文獻均指出,下瘀血湯主要用於治療產後腹痛,特別是當枳實芍藥散治療無效時,且疼痛部位在臍下,並伴有乾血內結的症狀。例如《皇漢醫學》、《金匱方歌括》均明確記載其用於“產後腹痛”、“腹中有乾血著臍下”。
- 經水不利: 《金匱方歌括》、《皇漢醫學》等文獻記載,下瘀血湯亦可用於治療經水不利,這表明其活血通經的作用。
- 血瘀諸症: 除了上述主要功效外,部分文獻如《血證論》將下瘀血湯歸類為治療瘀血的方劑,與抵當湯、代抵當丸並列,說明其也可用於其他血瘀證,如《皇漢醫學》中記載的案例,下瘀血湯用於治療大腹痛且臍下痛三年的男子,以及月經過多且伴隨肩背強、腹中攣急或硬滿、大便秘結、陰門時癢的婦人,均取得療效。
治療原理分析:
下瘀血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對瘀血證的認識。瘀血是指血液運行不暢,停滯於經脈或臟腑組織內,形成病理性產物。瘀血內阻,氣機不暢,則會導致疼痛、腫塊、出血等症狀。
下瘀血湯的方劑組成精簡,但藥效峻猛,三藥合用,共奏破血逐瘀、通絡止痛之功:
- 大黃: 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之功效。在本方中,大黃為君藥,取其強大的破血逐瘀之力,直達病所,推陳致新。
- 桃仁: 苦、甘,平,歸心、肝、大腸經。具有活血祛瘀、潤腸通便之功效。在本方中,桃仁為臣藥,輔助大黃加強活血祛瘀的作用,並可潤腸通便,使瘀血從大便排出。《金匱方歌括》中特別強調桃仁“直入血中而和之散之,逐其舊而不傷其新”,說明桃仁既能破瘀,又兼顧保護新血。
- 䗪蟲: 苦,微寒,有小毒,歸肝經。具有破血逐瘀、續筋接骨之功效。在本方中,䗪蟲為佐藥,其破血逐瘀之力最強,可增強大黃和桃仁的破瘀效果,並可通絡止痛。《本草綱目》中記載“䗪蟲,行瘀血,破積聚,消癥瘕”,說明其對瘀血停滯日久形成的癥瘕積聚也有良好的療效。
三藥合用,大黃攻下逐瘀,桃仁活血通經,䗪蟲破血消癥,三者協同作用,能有效破除體內的瘀血,使氣血流通,經絡通暢,從而達到止痛、調經的目的。
此外,古籍中多記載下瘀血湯以蜜丸酒煮的方式服用,蜜丸可以緩解大黃的苦寒之性,避免其過於峻猛而傷正氣,酒煮則可以借助酒的溫通之力,促進藥效的發揮,並能引藥入血分,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
總之,下瘀血湯是一個療效確切的破血逐瘀方劑,其藥物組成精簡,配伍嚴謹,針對瘀血證的病機,能有效改善瘀血阻滯導致的各種症狀,特別是產後瘀血腹痛和經水不利等婦科疾病。
傳統服藥法
大黃2兩,桃仁20枚,蜇蟲20枚(熬,去足)。上為末,煉蜜和為4丸。
以酒1升,煎1丸,取8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腹痛:《漢方新解》引《腹證奇覽》:余舊在東都時,一男子三十四五歲,大腹痛、臍下痛者三年,百藥無效。余診之,喑然覺冷氣,腹皮強急,如有頭足。乃與大建中湯,一月許,漸漸告愈。忽又覺臍下疼痛難忍,乃與下瘀血湯,數日全愈。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下瘀血湯, 出處:《金匱》卷下。 組成:大黃2兩,桃仁20枚,(庶蟲)蟲20枚(熬,去足)。 主治:産婦腹痛,腹中有乾血著臍下,經水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