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夷則丸中加入海浮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化痰止咳: 海浮石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利濕、化痰止咳的功效。夷則丸主要用於治療熱痰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痰多等症狀,海浮石可以清熱化痰,緩解肺熱,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2. 瀉火解毒,消腫止痛: 海浮石還有瀉火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夷則丸中常加入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如黃芩、梔子等,海浮石可以與之相輔相成,加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夷則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 夷則丸主治熱結便祕,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可有效清除腸道積熱,通暢大便。
- 活血化瘀: 大黃兼具活血化瘀之功,可改善因熱結導致的局部瘀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便祕引起的疼痛和不適。
夷則丸方中包含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夷則丸主治血瘀證,如胸脅疼痛、心煩不寐、腹痛便祕等,而桃仁能有效改善血瘀所致的症狀。
- 消腫散結:桃仁還具有消腫散結的作用,對於血瘀所致的腫塊、積聚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夷則丸中常配伍其他具有消腫散結作用的藥物,如穿山甲、皁角刺等,與桃仁相互配合,增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夷則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本方主治「腹不滿,其人言我滿者」,此症屬中醫「自覺脹滿」範疇,即患者主觀感覺腹脹,但客觀觸診無實質脹滿之象。此現象多因:
- 氣滯血瘀:情志鬱結或久病導致氣機不暢,血行瘀阻,鬱而生熱,雖無有形積滯,但氣血壅滯於內,引發脹滿感。
- 痰熱互結:痰濕與熱邪膠結,阻滯中焦,影響氣機升降,雖未至有形積聚,然患者自覺痞悶不舒。
- 陽明腑實輕證:熱邪初結腸腑,尚未形成嚴重痞滿燥實,但患者已敏銳感知氣機不暢。
二、組成藥物邏輯分析
海浮石
- 性味鹹寒,主入肺、胃經。
- 化老痰:針對痰熱膠結之證,能軟堅散結,清除無形之痰阻。
- 通淋瀉熱:借其下行之性,導熱邪從小便而出,緩解中焦鬱熱。
大黃
- 性味苦寒,歸脾胃、大腸經。
- 瀉熱通腑:開泄熱邪結滯,導瘀熱從大便而解,與海浮石形成上下分消之勢。
- 活血祛瘀:與桃仁協同,破血中瘀滯,改善氣血運行。
桃仁
- 性味苦甘平,歸心、肝、大腸經。
- 破血行瘀:針對氣滯導致的血瘀,活血以助氣行,消除脹滿感。
- 潤腸通便:輔助大黃通腑,緩解大黃峻瀉之性,使瀉下而不傷正。
三、方劑配伍原理
- 痰瘀熱並治:海浮石化痰熱,大黃瀉腑熱,桃仁化瘀血,三者共解「氣-血-痰-熱」交結之病機。
- 上下分消:大黃從下焦瀉熱,海浮石從上焦滲濕,桃仁調和中焦血絡,形成立體攻邪網絡。
- 動靜結合:大黃走而不守,桃仁潤而通滯,海浮石沉而化濁,剛柔並濟。
四、延伸應用推論
此方雖原文記載簡略,但從組方推測,亦可能用於:
- 早期 痰熱型鬱證(如梅核氣伴煩躁便秘者)。
- 婦人經前脹滿(血瘀氣滯型,見少腹按之不硬但自覺脹痛)。
- 酒客痰濕內蘊(長期飲酒致濕熱膠結,脘痞口苦)。
五、治療特色
以「通」為核心,通過化痰、瀉熱、祛瘀三法,解除無形之邪壅滯,體現中醫「六腑以通為用」的辨證思維,適用於功能性消化不良或情志因素導致的脹滿疾患。
傳統服藥法
海浮石、大黃、桃仁各等分。上三味,杵篩為末,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白湯送下。不知,稍加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同名稱方劑
夷則丸, 出處:《家塾方》。 組成:海浮石、大黃、桃仁各等分。 主治:腹不滿,其人言我滿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