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散

三甲散

SAN JI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溫疫論》卷下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3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2%
脾經 16%
心經 13%
腎經 11%
胃經 11%
肺經 9%
膽經 4%
肝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甲散中包含鱉甲,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

鱉甲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三甲散為清熱解毒之劑,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癰疽發背等。鱉甲可以清熱解毒,消除熱毒,並能涼血消腫,促進瘡瘍腫毒的消散。此外,鱉甲還有一定的滋陰作用,可緩解熱毒所致的陰虛,有利於疾病的恢復。

三甲散中加入龜板,主要是因為龜板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滋陰潛陽: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可滋陰降火,潛陽止汗。對於陰虛火旺,導致的盜汗、潮熱、心煩、口乾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 補腎強筋:龜板富含膠質,可補益腎陰,強健筋骨,對於腎虛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症狀,也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三甲散的組成中,加入龜板,正是利用其滋陰潛陽、補腎強筋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三甲散中包含穿山甲,主要原因在於穿山甲的藥性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1. 通經活絡: 穿山甲性味辛、鹹,歸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在三甲散中,穿山甲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疼痛和腫脹。
  2. 散結消腫: 穿山甲能軟堅散結,消腫止痛。三甲散常用於治療乳腺炎、癰疽腫毒等疾病,穿山甲的藥效能促進膿液排出,加速組織修復。

因此,穿山甲在三甲散中起到通經活絡、散結消腫的作用,使其在治療相關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甲散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 蟬蛻性味甘寒,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對於風熱所致的麻疹、風疹、濕疹等皮膚病,可起到清熱解毒、止癢消疹的作用,有助於疹子順利透出,避免病情加重。
  2. 活血化瘀,通經絡: 蟬蛻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通經絡的功效。對於因風熱阻絡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三甲散中加入蟬蛻,可以起到疏散風熱、透疹止癢、活血化瘀、通經絡的綜合作用,對於治療相關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三甲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祛風解痙、定驚止搐的功效。其能疏通經絡,驅散風邪,緩解因風邪入侵而引起的抽搐、痙攣等症狀。

2. 化痰散結: 白僵蠶亦具有一定的化痰散結功效,能清熱解毒,消散痰濁,有助於治療因痰熱壅滯所致的喉痺、失聲等症狀。

綜上所述,三甲散加入白僵蠶,旨在發揮其祛風止痙、化痰散結之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三甲散中加入牡蠣,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潛陽:牡蠣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的作用。三甲散主治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失眠等症狀,牡蠣能抑制肝陽過亢,使之安定,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2. 軟堅散結:牡蠣味鹹,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三甲散中還含有其他具有軟堅散結作用的藥物,如海藻、昆布等,牡蠣的加入可增強其軟堅散結的功效,有助於消除體內結塊,改善身體狀況。

三甲散中包含蟅蟲,主要原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通經活絡:蟅蟲性溫,入肝經,能通經活絡,散瘀止痛,用於治療經閉、痛經、跌打損傷等症。
  2. 殺蟲止癢:蟅蟲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疥瘡、濕疹等皮膚病。

由於蟅蟲屬於動物藥,在使用時需要謹慎,需遵照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三甲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一、緩解疼痛,調和氣血: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能緩解因氣血不調、肝氣鬱結引起的疼痛。三甲散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疼痛,如頭疼、腹痛、牙痛等,白芍的加入可起到緩解疼痛,調和氣血的作用,使藥效更為顯著。

二、滋陰養血,補虛扶正: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能滋陰養血,補虛扶正。三甲散中,白芍可與其他藥材相配合,起到滋陰養血、補虛扶正的作用,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促進疾病康復。

三甲散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氣血虛弱、面色蒼白及全身乏力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當歸,這一成分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原因。當歸被譽為「補血之王」,其主要功效在於調和血液,促進血液循環,並且具有滋陰補腎的效果。此外,當歸還能有效調節女性生理,對於緩解經期不適及促進產後恢復均有良好作用。當歸也是一種溫補藥材,能夠增強體內的陽氣,抵禦外邪之侵襲。

在三甲散的組方中,當歸的加入不僅增強了補血的作用,還能和其他成分相互協調,使整體方劑的療效更加突出。通過補充氣血,使身體更加健康,從而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態。因此,當歸在三甲散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是這個方劑有效性的關鍵所在。

三甲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之功效。三甲散中其他藥材如黃芩、黃連等性寒,而甘草可緩解其寒性,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使其藥效更加溫和。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例如,甘草能與黃芩、黃連等藥材共同清熱解毒,並能增強其抗菌消炎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甲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瘟疫伏邪已潰,正氣衰微」之症,關鍵在於邪氣深入血脈,與氣血膠結,形成「主客交渾」的病理狀態。具體症狀如肢體疼痛、身熱脈數、脅下錐痛,且因正虛無力托邪外出,導致遷延成痼疾。其病機核心為:

  1. 邪伏血分:瘟疫餘邪潛伏血脈,與血相搏,故見錐刺痛、時發時止。
  2. 正虛不托:氣血虧虛(尤以陰血不足為主),無力驅邪,故纏綿難癒。

方名「三甲」即以鱉甲、龜甲、穿山甲為君,彰顯其深入血絡、軟堅透邪之效,屬「滋陰通絡、透邪外達」之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君臣佐使架構

  1. 君藥:三甲搜剔伏邪

    • 鱉甲、龜甲:滋陰潛陽,酥炙/醋炙增強入血分之力,軟堅散結以解血脈膠結之邪。
    • 穿山甲:土炒後性緩,專攻「通絡散血」,引諸藥透達經隧深處之伏邪。
      三者協同,直達病所,破除血分瘀滯。
  2. 臣藥:蟲類與風藥透邪

    • 蟬蛻、僵蠶:輕清升散,透表泄熱,合三甲形成「內外分消」之勢。
    • 蜇蟲:破血逐瘀,鮮品搗汁尤擅活絡,針對「主客交渾」之血瘀膠結。
      此組藥物動靜結合,既搜剔又透發,避免滋陰藥壅滯之弊。
  3. 佐藥:養血和營固本

    • 牡蠣:煅用斂陰止汗,防透散過度;咽燥需慎用,因煅後性燥。
    • 當歸、白芍:酒製養血活血,兼制蟲類藥峻烈之性。
      扶正以助祛邪,調和氣血陰陽。
  4. 使藥:甘草
    -調和諸藥,緩和蟲類藥毒性,兼益氣和中。

二、加減法精要

加減針對兼證,體現「因體制宜」:

  • 瘧疾伏邪:加牛膝、何首烏(九蒸九曬減其滑腸),引血下行兼補肝腎。
  • 痰濁阻絡:貝母化痰、瓜蔞霜滌痰,但嘔家忌瓜蔞之滑降。
  • 陰傷化熱:花粉、知母清潤生津,防燥藥傷陰。

三、治療原理總析

  1. 滋陰透邪並行:以三甲滋養陰血為基礎,結合蟲類藥破瘀、風藥透表,使「養而不滯,攻而不伐」。
  2. 分消血分伏熱:通過血分藥物(蜇蟲、當歸)與氣分藥物(蟬蛻)搭配,促成氣血兩清。
  3. 動態平衡觀:服後「病減半即停」,強調邪退後需轉調理,避免過劑傷正,反映「中病即止」的辨證思維。

此方體現了傳統中醫「深伏邪氣宜透托」的治法,尤其適用於正虛邪戀、血絡瘀阻的複雜病機,乃「扶正祛邪」理論的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鱉甲1錢,龜甲(並用酥炙黃,如無酥,各以醋炙代之,為末)1錢,穿山甲(土炒黃,為末)5分,蟬蛻(洗淨,炙乾)5分,僵蠶(白硬者,切斷,生用)5分,牡蠣(煅,為末)5分(咽燥者酌用),蜇蟲3個(乾者擘碎,鮮者搗爛,和酒少許取汁,入湯藥同服,其渣入諸藥同煎),白芍藥(酒炒)7分,當歸5分,甘草3分。
若素有老瘧或癉瘧者,加牛膝1錢,何首烏1錢(胃弱欲作瀉者,宜九蒸九曬);若素有鬱痰者,加貝母1錢;有老痰者,加瓜蔞霜5分(善嘔者勿用);若咽乾作癢者,加花粉、知母各5分;若素有
水2鐘,煎8分,去滓溫服。
服後病減半,勿服,當盡調理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三甲散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三甲散後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肺炎酒渣癬

相同名稱方劑


三甲散, 出處:《溫疫論》卷下。 組成:鱉甲1錢,龜甲(并用酥炙黃,如無酥,各以醋炙代之,爲末)1錢,穿山甲(土炒黃,爲末)5分,蟬蛻(洗淨,炙乾)5分,僵蠶(白硬者,切斷,生用)5分,牡蠣(煅,爲末)5分(咽燥者酌用),(庶蟲)蟲3個(乾者擘碎,鮮者搗爛,和酒少許取汁,入湯藥同服,其渣入諸藥同煎),白芍藥(酒炒)7分,當歸5分,甘草3分。 主治:瘟疫伏邪已潰,正氣衰微,不能托出表邪,客邪膠固於血脈,主客交渾,肢體時疼,脈數身熱,脅下錐痛,過期不癒,致成痼疾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