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飲子

JING JIE YI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心經 20%
脾經 15%
肺經 10%
心包經 8%
大腸經 5%
胃經 5%
膽經 2%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膀胱經 2%
腎經 2%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胃經
膽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荊芥飲子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熱,宣肺止咳: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宣肺止咳的功效,適用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咳嗽、鼻塞等症。
  2.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荊芥還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

因此,荊芥在荊芥飲子中佔據重要地位,其辛溫之性可疏散風熱,宣肺止咳,並可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有效緩解外感風熱及咽喉腫痛等病症。

荊芥飲子中加入大黃,主要是因為大黃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能有效治療風熱犯肺所致的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其一,大黃苦寒,能清熱瀉火,降肺氣,對於風熱邪氣壅滯肺經所致的發熱、咳嗽、痰黃粘稠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其二,大黃能通腑泄熱,對於風熱邪氣鬱於腸胃,導致便祕、腹脹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荊芥飲子中加入大黃,可協同荊芥等藥物,達到清熱解表、宣肺止咳、通腑泄熱的功效,對於風熱犯肺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荊芥飲子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行氣止痛:荊芥性辛溫,善於疏散風寒;川芎辛溫,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之功。二者合用,可增強疏散風寒、行氣止痛的效果,對於風寒阻滯經絡所致的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具有較佳療效。
  2. 配合荊芥,提升藥效:荊芥性偏燥,單用易耗傷津液。川芎性溫和,可緩解荊芥的燥性,並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使藥力更好地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荊芥飲子方中加入蒲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利水消腫: 蒲黃性味甘平,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荊芥飲子主治風熱感冒,患者往往出現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伴有水腫或尿量減少。蒲黃可促進利尿,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輔助治療感冒。

二、止血涼血: 蒲黃亦有止血涼血之功,可清熱解毒,改善血瘀現象。荊芥飲子中,荊芥、防風等藥材辛溫,易使氣血上行,蒲黃可緩解此等熱性藥材的燥烈之性,起到清熱涼血、止血安神的作用,使方劑更為平和。

荊芥飲子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荊芥飲子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而當歸的加入可補氣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風寒引起的氣血瘀滯,進一步提升療效。
  2. 緩解藥性偏寒: 荊芥飲子以荊芥、防風等辛涼解表藥為主,藥性偏寒,對於脾胃虛寒者可能造成不適。當歸性溫,可緩解藥性偏寒,保護脾胃,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

荊芥飲子中包含桂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桂枝性溫,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陽化氣的作用。荊芥飲子主治風寒感冒,外感風寒,易導致陽氣受損,而桂枝的溫陽作用,可以促進陽氣生發,驅散寒邪,緩解風寒感冒的症狀。

2. 疏散風寒:桂枝與荊芥同為疏散風寒的藥物,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疏散風邪,溫通經絡的功效,可有效解除風寒表證,使患者迅速恢復健康。

荊芥飲子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荊芥性辛溫,甘草性甘平,二者相配,可調和藥性,降低荊芥的燥烈之性,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度刺激或副作用。
  2. 增強療效,協同作用: 甘草能解毒、緩和藥性,與荊芥搭配,可增強藥效,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甘草還能補脾益氣,有助於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

在中藥方劑「荊芥飲子」中加入蟅蟲,主要是考慮到蟅蟲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作用。蟅蟲對於治療瘀血阻滯所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良好療效,與荊芥飲子的其他成分一起使用,可以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

荊芥飲子方中包含桃仁,主要因其活血化瘀之效。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破血行瘀、潤腸通便之功效。方中以荊芥疏散風熱,薄荷清熱解表,而桃仁則活血化瘀,消除因風熱所致的瘀滯,有助於改善症狀。

此外,桃仁亦可潤腸通便,緩解風熱所致的便祕,進一步促進病邪排出。因此,桃仁的加入,使荊芥飲子功效更全面,有助於更快地恢復健康。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荊芥飲子」

荊芥飲子主要組成為荊芥,大黃,川芎,蒲黃,當歸,桂枝,甘草,蟅蟲,桃仁, 其主治功效為:外傷後腹部疼痛,瘀血積聚不出,導致呼吸短促、大便和小便不通暢。

荊芥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風濕痛、關節炎、皮膚瘙癢、外傷出血、瘀血、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荊芥藉由作用於人體的表層,以及免疫系統系統,來達到促進並降低過敏的發生,近年來也用於抑制過敏。研究顯示,荊芥中的成分能夠促進T細胞的生成,而增強人體免疫力,從而降低過敏反應的發生。

此外,荊芥也具有抗菌作用,能抑制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的生長。荊芥提取物能抑制多種真菌的生長。荊芥藥用有效部位為荊芥全草。

大黃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大黃清熱利尿,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

大黃瀉下,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大黃止血,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等症。

大黃活血化瘀,可治療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瘀血腫痛等症。大黃清熱解毒,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

大黃降氣,可治療腹痛、脹氣、嘔吐等消化系統問題。大黃清熱涼血,可治療血熱妄行之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大黃清熱瀉火,能使所致發熱患者和致熱動物體溫明顯降低。大黃藥用部位為大黃根。

川芎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

同時,川芎還可治療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又,川芎補血、強筋骨的作用,可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痛經,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川芎藥用部位為川芎根。

蒲黃

蒲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瀉、活血化瘀、止血、清熱涼血、清熱利尿和排膿。其獨特的清香之氣能行氣分,導瘀結,治氣血凝滯之痛。蒲黃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及縮維醇等 تقویت血液循環,增強血管彈性,降低血脂,治療熱毒所致之病症。

同時,蒲黃還能促進患處組織之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力,加速炎症吸收,使膿液排出,可以用於治療外傷瘡、熱毒病證所致膿瘍、癤子、癰腫等症。蒲黃藥用部位為蒲黃。

當歸

中藥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份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子宮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份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

此外,當歸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同時,當歸亦有止咳平喘之效,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份具有鎮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可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當歸藥用部位為當歸根。

桂枝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桂枝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桂枝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桂枝藥用部位為桂枝樹。桂枝有效成份為桂枝油、桂皮醛、丁香油酚、桂皮醇、苯甲醛、苯甲酸等。其藥理作用有抗菌消炎、鎮痛、抗過敏、抗氧化、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力等。桂枝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甘草藥用部位為甘草根。

桃仁

桃仁性溫味苦,歸肝經,具有調經、活血化瘀、通便、止咳化痰、清熱瀉火等功效。其能改善經期不調、經血量少或過多、經期疼痛等病症,緩解腸燥、促進消化道分泌,加速腸道排放,促進消化道分泌物分泌,擴張氣道,降低咳嗽氣喘。

桃仁常用於治療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腹痛、癥積痞塊、跌打損傷、腸燥便祕、寒痰咳嗽、痰多無色且稀薄、咳嗽氣喘等病症。桃仁藥用部位為桃仁。

總結

荊芥飲子中的藥物,都是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的作用,因此荊芥飲子可以治療外傷後腹部疼痛,瘀血積聚不出,導致呼吸短促、大便和小便不通暢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荊芥1兩, 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 芎藭1兩, 蒲黃1兩, 當歸2兩(銼,微炒), 桂心1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蟄蟲30個(去翅足、微炒), 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微炒黃)。
上銼,分為十服。
每1服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食前溫服。候下盡惡血為度,後服補益丸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尿道炎前列腺增生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荊芥飲子, 出處:《聖惠》卷六十七。 組成:荊芥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芎藭1兩,蒲黃1兩,當歸2兩(銼,微炒),桂心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庶蟲)蟲30個(去翅足、微炒),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微炒黃)。 主治:傷損後腹中疼痛,瘀血不出,令人短氣,大小便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