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治瘧母丸中包含鱉甲,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鱉甲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瘧母為一種熱毒之症,常伴有發熱、頭痛、神昏等症狀,鱉甲可清熱解毒,緩解發熱症狀。
- 滋陰補腎,固本培元: 鱉甲亦能滋陰補腎,固本培元。瘧母患者常因脾腎虧虛,氣血不足,導致正氣虛弱,抵抗力下降。鱉甲可補益脾腎,增強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抵抗瘧疾的侵襲。
因此,治瘧母丸中加入鱉甲,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滋陰補腎等多重作用,達到治療瘧母的目的。
治瘧母丸方中加入蟅蟲,主要原因如下:
一、蟅蟲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止痛止癢之功效。瘧疾常由外感風寒濕邪侵襲,阻滯經絡,導致寒熱往來、發熱惡寒等症狀,蟅蟲可溫經散寒,驅散寒邪,改善瘧疾的症狀。
二、蟅蟲善於驅除蟲積,對寄生蟲病有一定的療效。瘧疾的病因複雜,可能與寄生蟲感染有關,蟅蟲可驅除蟲積,減輕寄生蟲對人體的影響,從而有助於治療瘧疾。
治瘧母丸中加入橘紅,是因其具有以下作用:
- 疏肝理氣,燥濕化痰:橘紅味辛、苦,性溫,入肺、肝經。能疏肝解鬱,理氣消痰,尤其針對濕濁阻滯、氣機不暢所致的瘧疾,可起到化痰止咳、疏肝解鬱、促進氣血流通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瘧疾發作時的寒熱交替、胸悶氣短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橘紅與其他藥物配伍,能發揮協同作用,提高藥效。例如,與柴胡、黃芩等藥物搭配,可增強疏肝理氣、清熱解毒的效果,共同作用於治療瘧疾。
治瘧母丸中包含射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痰散結:射干性寒,味苦,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痰散結、止咳化痰的功效。瘧母病多因濕熱內蘊,痰濁阻滯,而射干能清熱解毒,消散痰濁,緩解瘧母病症。
- 疏肝理氣,止痛解痙:射干亦具疏肝理氣、止痛解痙的功效,可緩解瘧母病所引起的肝氣鬱結、胸脅疼痛等症狀。
綜上所述,射干在治瘧母丸中起到清熱解毒、消痰散結、疏肝理氣、止痛解痙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配合,共同達到治療瘧母病的目的。
治瘧母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瘧疾發作時,常伴有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導致腹痛、脅痛等症狀。青皮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瘧疾發作時的疼痛症狀,改善肝氣鬱結的狀態。
- 燥濕健脾:青皮亦可燥濕健脾,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瘧疾患者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提升機體抵抗力,幫助恢復健康。
治瘧母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益氣扶正:瘧疾常耗損正氣,導致氣虛乏力,甚至出現虛脫。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扶正固本之效,可增強患者體質,提高免疫力,對抗瘧疾的侵襲。
- 補脾益氣:瘧疾常伴隨脾胃虛弱,出現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人參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改善消化吸收,為機體提供充足的營養,進一步增強抗病能力。
治瘧母丸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瘧母多因脾腎陽虛,寒邪內侵所致。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之功,可溫暖脾腎,驅散寒邪,改善體質。
- 助藥力:肉桂能引藥入經,增強藥效。在治瘧母丸中,肉桂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補陽散寒之功效,有助於根治瘧母。
肉桂的加入,可溫陽散寒,並增強藥效,有助於改善瘧母的病症。
治瘧母丸中加入乾漆,主要是為了其止痛止癢之效。
乾漆性味苦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止癢的功效。瘧母病症常伴隨發熱、寒熱往來、頭疼、肢體痠痛、皮膚瘙癢等,而乾漆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起到改善患者整體狀況的作用。
此外,乾漆還有驅蟲之效,對於某些因寄生蟲感染而引發的瘧母病症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治瘧母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瘧母」,即瘧疾日久不癒,邪氣深入血絡,結於脅下形成痞塊之證。其特徵為瘧疾反覆發作後,左脅下出現硬塊(脾腫大),伴有腹脹、食少、消瘦等症狀。此方具有軟堅散結、活血化瘀、健脾理氣之效,專攻久瘧形成的積聚之證。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君藥
- 鱉甲(醋炙)4兩:
- 醋炙增強入肝散結之力,為治瘧母要藥
- 功能滋陰潛陽、軟堅散結,專攻脅下痞塊
- 現代理解可能調節免疫功能,抑制脾臟異常增生
臣藥
- 䗪蟲(煅存性)1兩半:
- 破血逐瘀,善消癥瘕積聚
- 與鱉甲配伍增強消散痞塊之功
- 乾漆(煅煙盡)5錢:
- 煅後毒性降低,保留破瘀通經之效
- 助䗪蟲攻逐久瘀之血
佐使藥
- 廣橘紅1兩5錢、青皮(醋炒)8錢:
- 理氣化痰,疏肝破滯
- 配合活血藥使氣行則血行,防滋膩礙胃
- 人參8錢:
- 益氣健脾,扶助正氣
- 防攻伐太過損傷氣血
- 肉桂(去皮)6錢:
- 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 促進血行,增強化瘀藥效
- 射乾(曬乾)1兩:
- 清熱解毒,化痰散結
- 可能針對瘧疾餘熱未清
配伍特點
全方以「攻補兼施」為原則:
- 攻邪:鱉甲+䗪蟲+乾漆形成強力破瘀消癥組合
- 扶正:人參+肉桂補氣溫陽,防攻伐傷正
- 調氣:青皮+橘紅理氣化痰,助血行水運
- 製劑:醋糊為丸增強入肝柔軟之效,薑湯送下和胃助藥力
治療原理
本方體現了「堅者削之」、「結者散之」的治療原則,針對瘧疾日久導致的:
- 血瘀痰凝:瘧邪深入血絡,氣血凝滯成塊
- 肝脾失調:肝氣鬱結,脾運失常,形成積聚
- 正虛邪戀:久病耗氣,邪氣稽留不去
通過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理氣健脾的多靶點作用,達到消除瘧母、調和肝脾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鱉甲(醋炙)4兩,(庶蟲)蟲(煅存性,研極細)1兩半,廣橘紅1兩5錢,射乾(曬乾)1兩,青皮(醋炒)8錢,人參8錢,肉桂(去皮)6錢,乾漆(煅煙起存性,研如飛塵)5錢。
上為極細末,醋煮稀糯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錢,空心以淡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治瘧母丸, 出處:《廣筆記》卷一。 組成:鱉甲(醋炙)4兩,(庶蟲)蟲(煅存性,研極細)1兩半,廣橘紅1兩5錢,射乾(曬乾)1兩,青皮(醋炒)8錢,人參8錢,肉桂(去皮)6錢,乾漆(煅煙起存性,研如飛塵)5錢。 主治:瘧母。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