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雞骨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通便: 雞骨丸主治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關節疼痛、腫脹、屈伸不利等症。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火通便、清熱解毒之效,可清熱瀉火,通利關節,緩解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腫脹。
- 活血化瘀: 大黃亦具活血化瘀之功,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瘀血,進一步緩解關節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總之,大黃在雞骨丸方劑中起到瀉火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關節疼痛的作用。
雞骨丸中加入枳實,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消積化滯: 枳實味苦性寒,具有破氣消積、行滯通便的功效。雞骨丸主治脾胃氣滯、食積不消、腹脹便祕等症,枳實的加入可助於消解積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達到通便的效果。
- 理氣止痛: 枳實還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氣滯引起的腹痛、胸悶等不適。雞骨丸中常配伍其他理氣藥物,如香附、陳皮等,共同作用於氣機,達到止痛的效果。
雞骨丸中加入鱉甲,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潛陽,退熱止痙: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退熱止痙的功效。雞骨丸常用於治療因肝腎陰虛、陽氣亢盛導致的發熱、抽搐、驚厥等症狀,而鱉甲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起到滋陰降火、平肝熄風的作用。
- 補益肝腎,強健筋骨: 鱉甲富含膠原蛋白,具有補益肝腎、強健筋骨的作用。雞骨丸中加入鱉甲,除了治療急症外,也能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幫助患者恢復體力,促進筋骨強健。
雞骨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健脾除濕: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除濕的功效。雞骨丸主治風濕痹痛,而風濕痹痛常伴有濕邪阻滯,澤瀉的利水滲濕作用,可幫助清除體內濕邪,緩解痹痛症狀。
- 佐使藥力,協調陰陽:雞骨丸中其他藥材多偏溫燥,而澤瀉性寒,可以起到平衡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同時,澤瀉入腎經,與雞骨丸中補腎壯骨的藥材相配合,可起到協調陰陽、增強藥效的作用。
雞骨丸中包含柴胡,其主要原因在於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解表之功效。
雞骨丸以補腎壯骨為主要功效,而肝腎相資,肝氣鬱滯會影響腎氣的運行,導致骨骼虛弱。柴胡疏肝解鬱,可使肝氣疏通,促進腎氣運化,從而達到補腎壯骨的效果。
此外,柴胡亦具有升陽解表之功效,可解表散寒,改善因寒邪入侵導致的骨骼疼痛等症狀,進一步提升雞骨丸的療效。
雞骨丸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微寒,具有宣肺、利咽、排膿、消腫等功效。雞骨丸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桔梗有助於宣暢肺氣,利咽消腫,改善呼吸道症狀。
- 助藥力達肺: 雞骨丸中多使用一些滋補藥材,例如骨碎補、杜仲等,而這些藥材較難直接到達肺部。桔梗具有引藥上行的作用,可以幫助這些藥材更好地作用於肺部,增強治療效果。
雞骨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益精氣: 雞骨丸多用於治療骨骼病痛,而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可補益患者精氣,增強體質,促進骨骼修復。
- 扶正祛邪: 人參能增強免疫力,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改善患者體質,從而更好的發揮雞骨丸治療骨骼疾病的功效。
總而言之,人參在雞骨丸方劑中的加入,體現了中醫“扶正祛邪”的治療理念,有助於增強治療效果。
雞骨丸方劑中加入赤芍,主要是為了其涼血止痛的功效。
赤芍味苦、微寒,歸肝經,具有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方劑中雞骨丸主治跌打損傷、骨折筋傷,而赤芍的涼血止痛作用可以緩解因傷痛引起的紅腫熱痛,活血化瘀則可以促進瘀血消散,加速傷口癒合。
此外,赤芍還可以與方劑中的其他藥物相配伍,起到協同作用,例如與川芎配伍,可以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與當歸配伍,可以增強補血活血的效果。因此,赤芍是雞骨丸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雞骨丸方劑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雞骨丸多用於治療骨骼疾病,而骨骼疾病常伴有發熱、疼痛、紅腫等炎症反應。黃芩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消炎止痛,緩解骨骼病變。
- 涼血止血:黃芩亦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抑制炎症導致的血管擴張,減少出血。骨骼病變過程中,局部組織易於損傷出血,黃芩的涼血止血作用有助於止痛止血,促進骨骼癒合。
雞骨丸方中使用蟅蟲,源於中醫理論,認為其性寒、味鹹,入肝經,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蟅蟲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雞骨丸主要治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而蟅蟲的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能正好可以解決這些病症,因此成為方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雞骨丸方劑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 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雞骨丸主治骨蒸勞熱、盜汗虛咳,杏仁可緩解因肺虛燥咳所致的乾咳、痰少等症狀,起到潤肺止咳的作用。
- 宣肺解表: 杏仁亦有宣肺解表之效,可疏散風寒,緩解因外感風寒所致的咳嗽、鼻塞等症狀。雞骨丸中加入杏仁,有助於疏解肺氣,使藥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雞骨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小兒羸瘦,腹內有癖氣,脅下堅滿,時有腹痛,雖食不成肌肉」,此證屬小兒脾胃虛弱、氣滯積聚之病機。古代醫家認為,小兒臟腑嬌嫩,運化無力,易因飲食不節或外邪侵襲,導致氣血瘀滯,形成「癖積」(類似於現代所稱之消化不良或慢性營養障礙)。臨床表現為形體消瘦、腹部硬滿、脅下脹痛、食後不化、肌肉不生,皆因中焦氣機阻滯,水穀精微不得輸布所致。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君藥:雞骨(炙黃)
- 雞骨為血肉有情之品,性溫味甘,專入脾胃。《本草綱目》載其能「補虛羸,止泄痢」,此處取黃雌雞肋骨,炙黃後增強溫補之性,助脾胃運化,改善羸瘦;另雞骨質堅,類比「以形治形」,或取其軟堅散結之效,緩解脅下堅滿。
臣藥:赤芍藥、川大黃、紫菀
- 赤芍活血化瘀,清肝止痛,針對腹內氣滯血瘀之腹痛;
- 大黃(微炒)瀉下攻積而性稍緩,既通腑滌癖,又免傷小兒正氣;
- 紫菀化痰止咳,此處取其「宣通肺氣」之功,肺主一身之氣,肺氣宣降則脾胃氣機得調。三藥共奏行氣化瘀、消積導滯之效。
佐藥:赤茯苓、細辛、黃芩、桂心、柴胡
- 赤茯苓健脾利濕,分消中焦水濕之滯;
- 細辛辛溫走竄,散寒通絡,與桂心共助陽氣,溫化癖積;
- 黃芩苦寒,清泄鬱熱,防溫燥太過;
- 柴胡疏肝解鬱,調暢脅下氣機,符合「脅下堅滿」之病位。
- 此組藥物寒溫並用,標本兼顧,既理氣活血,又調和陰陽。
全方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以雞骨補虛為本,配合大黃、赤芍等攻積為標,契合小兒「虛中夾實」之病機。
- 氣血同調:柴胡、紫菀理氣,赤芍活血,氣行則血行,癖積自消。
- 脾胃與肝肺並治:通過疏肝(柴胡)、宣肺(紫菀)以調中焦,體現「治脾胃必調五臟」思路。
總結
雞骨丸之設計,旨在通過溫補脾胃、行氣消癖、活血通絡,改善小兒因積滯導致的營養吸收障礙。其組方邏輯嚴密,針對「癖氣—羸瘦」的因果鏈條,標本同治,體現古代兒科「重脾胃、忌峻攻」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雞骨(煮熟黃雌雞,左右肋骨)1兩(炙黃),赤芍藥半兩,川大黃半兩(銼,微炒),紫寬半兩(洗去苗土),赤茯苓半兩,細辛1分,黃芩1分,桂心1分,柴胡半兩(去苗)。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丸,以溫水送下。早晨、晚後各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雞骨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雞骨(煮熟黃雌雞,左右肋骨)1兩(炙黃),赤芍藥半兩,川大黃半兩(銼,微炒),紫菀半兩(洗去苗土),赤茯苓半兩,細辛1分,黃芩1分,桂心1分,柴胡半兩(去苗)。 主治:小兒哺露傷飽,手足煩熱羸瘦,不生肌肉。
雞骨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嬰孺方》。 組成:宿雌雞胸肋骨1具,黃連6分,厚朴3分,曲(炒)4分,甘草(炙)4分,白朮4分,麥糵(炒黃)2分,烏梅肉2分,人參5分,赤石脂5分,黃芩5分,白龍骨5分,桔梗2分。 主治:小兒下痢,經久不斷,羸瘦,脾胃冷弱,食不消化。
雞骨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嬰孺方》。 組成:宿黃雌雞(取胸肋骨1具,淨去肉,令乾,酒浸1宿,令黃)3分,甘草(炙)3分,小草(炙)3分,蜣螂(炙)5個,桔梗4分,白朮4分,茯苓4分,芍藥4分,人參5分,黃芩5分,檳榔6分。 主治:小兒羸瘦,食少,不生肌肉,下焦冷。
雞骨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二引《嬰孺方》。 組成:芎3分,當歸3分,紫菀3分,大黃(蒸,3升米下)3分,茯苓3分,杏仁(去皮,炒)4分,桂心4分,杜衡2分,白芷2分,石膏2分,半夏1分(洗),黃雌雞1個(破腹,勿令中水,去肉,取兩,脅翼及脛骨,乾之,炙令黃色)。 主治:小兒先得寒熱,腹堅牢強痞,不能飲食,不生肌肉,時苦壯熱。
雞骨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雄雞骨1具(炙令黃),赤茯苓半兩,石膏半兩(細研,水飛過),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赤芍藥半兩,紫菀半兩(洗去苗土),白礬半兩(燒灰),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細辛半兩(洗去苗土),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黃芩3分,桂心3分,甜葶藶3分(隔紙炒令香)。 主治:小兒丁奚,骨中微熱,腹內不調,食不爲肌膚,或苦寒熱,腹大。
雞骨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烏雞骨1具(湯浸,炙令微黃),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枳實半兩(麸炒微黃),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澤瀉1兩,柴胡1兩(去苗),桔梗1兩(去蘆頭),人參1兩(去蘆頭),赤芍藥1兩,黃芩1兩,防葵3分,(庶蟲)蟲5枚,(微炒令黃),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小兒羸瘦,腹內有癖氣,脅下堅滿,時有腹痛,雖食不成肌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