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母丸

瘧母丸

NUE M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廣筆記》卷一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8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17%
心經 11%
肺經 11%
胃經 10%
腎經 7%
大腸經 6%
小腸經 6%
膀胱經 3%
膽經 3%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瘧母丸方劑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痙: 鱉甲性寒,味甘鹹,歸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痙的功效。瘧疾發作時,患者常伴有高熱、神志不清、抽搐等症狀,鱉甲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痙,緩解患者的病症。
  2. 滋陰潛陽,固本培元: 鱉甲同時具有滋陰潛陽、固本培元的功效。瘧疾長期發作,會導致患者陰虛陽亢,體質虛弱。鱉甲能滋陰潛陽,固本培元,增強患者抵抗力,有助於恢復健康。

因此,瘧母丸方劑中加入鱉甲,是為了綜合利用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痙以及滋陰潛陽、固本培元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瘧疾的目的。

瘧母丸中包含蟅蟲,主要原因如下:

  1. 驅除瘴癘: 蟅蟲性寒,善於驅除濕熱,而瘧疾乃是由瘴氣濕熱所致,蟅蟲入藥可清熱解毒,驅散瘴氣,治療瘧疾。
  2. 活血化瘀: 蟅蟲具活血化瘀之功效,可改善因瘧疾引發的瘀血阻滯,減輕患者的症狀。

蟅蟲藥性強勁,使用需謹慎,必須經專業醫師處方,不可自行服用。

瘧母丸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1. 理氣化痰,燥濕止咳: 瘧疾發作時,常伴有痰濁壅肺、咳嗽氣喘等症狀,橘紅性溫,入肺經,能疏散肺氣,化解痰濕,有助於緩解咳嗽和呼吸不暢。
  2. 行氣活血,溫中止痛: 瘧母丸中常含其他寒涼藥物,橘紅則能起到調和寒涼之性,溫通氣血,有助於緩解瘧疾發作時伴隨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總之,橘紅的加入,不僅能有效改善瘧疾的相關症狀,還能起到調節藥性,平衡寒熱的作用,提高藥效。

瘧母丸中加入射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射干味苦甘,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能有效清除瘧疾引起的熱毒,並緩解咽喉腫痛、發熱等症狀。
  2. 疏肝理氣,止咳化痰: 射干還具備疏肝理氣、止咳化痰的功效,能改善因肝氣鬱結導致的胸悶氣短,並抑制咳嗽、化解痰液。

綜合以上,射干在瘧母丸中發揮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疏肝理氣、止咳化痰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瘧疾引起的各種症狀,並促進機體恢復。

瘧母丸方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青皮性苦辛,味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作用。瘧母丸多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青皮可疏肝解鬱,理氣止痛,改善胃腸功能,有助於緩解瘧疾發作時的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2. 行氣活血,解毒止癢: 青皮還具有行氣活血、解毒止癢的功效。瘧母丸治療瘧疾,其病理機制常涉及血瘀、毒素積聚等因素。青皮可行氣活血,促進血液循環,並解毒止癢,進一步改善患者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瘧母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益氣扶正:瘧疾為邪氣入侵,導致正氣不足,人參具有補氣固本、益氣扶正的功效,能增強患者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
  2. 溫陽散寒:人參性溫,能溫陽散寒,改善因寒邪入侵所致的發熱、寒戰等症狀,同時也能溫補脾腎,提高患者抵抗力。

因此,人參在瘧母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能增強患者體質,還能緩解疾病症狀,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瘧母丸中加入肉桂,是基於其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藥性。瘧疾常由寒邪入侵,導致脾胃虛寒,氣血運行不暢,因此,肉桂可溫陽散寒,溫通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寒邪對人體的侵襲。同時,肉桂亦能行氣止痛,緩解瘧疾發作時所伴隨的寒熱往來、頭痛、腹痛等症狀。因此,肉桂在瘧母丸中起到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瘧疾。

瘧母丸方中加入乾漆,主要是基於其 祛風除濕、止痛止癢 的功效。

乾漆性苦寒,入肝經,具有 清熱解毒 的作用,可以 抑制瘧疾發作時的寒熱往來;同時,其 疏風散寒、止痛 的功效,可以 緩解瘧疾發作時引起的頭痛、發熱、寒戰等症狀

因此,乾漆在瘧母丸方中,可起到 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止痛 的作用,有助於 緩解瘧疾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瘧母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瘧母丸主治「瘧母」,即瘧疾反覆發作後,邪毒與氣血搏結,形成脅下痞塊的病症。此病機類似現代醫學所稱「瘧疾引起的脾臟腫大」或「慢性瘧疾導致的臟器纖維化」,屬中醫「癥瘕積聚」範疇,表現為脅下硬塊、脹痛、腹滿消瘦等。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鱉甲(醋炙)

    • 作用:咸寒入肝,醋炙後增強軟堅散結、滋陰潛陽之效。
    • 原理:瘧母多因久瘧傷陰,痰瘀互結,鱉甲既能滋養肝陰,又可破瘀消積,針對癥瘕核心病機。
  2. 三稜(醋煨)、莪朮(醋煨)

    • 作用:二者均為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品,醋制後加強入肝散瘀之力。
    • 原理:瘧母形成與氣滯血瘀密切相關,三稜長於破血,莪朮擅行氣滯,協同化解瘀血與氣結,輔佐鱉甲攻逐有形之積。
  3. 神曲糊丸

    • 作用:以神曲糊為賦形劑,兼顧健脾和胃,防峻藥傷中。
    • 原理:消積藥物易耗正氣,神曲助脾胃運化,緩和藥性,標本兼顧。

三、組方邏輯與整體功效

  • 核心治法:針對瘧母「痰瘀互結、肝脾失調」之病機,以「軟堅散結(鱉甲)+ 破瘀行氣(三稜、莪朮)」為框架,攻逐癥瘕而不忘護胃(神曲)。
  • 中醫理論依據
    • 《內經》「堅者削之」:以鱉甲軟堅,三稜莪朮削瘀。
    • 氣血同治:瘧母屬血分癥積,然「氣行則血行」,故配伍行氣破血雙效藥。
    • 醋制增效:醋引藥入肝,增強散瘀之力,切合脅下癥塊病位。

結論
此方簡潔專效,直指瘧母瘀結之本,體現中醫「消癥化積」的實證治法,通過活血行氣、軟堅散結,逐步化解癥塊,輔以神曲護中,契合古人「祛邪不傷正」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鱉甲(醋炙)2兩,三稜(醋浸透,煨)1兩,蓬莪朮(醋浸透,煨)1兩。
上為細末,神曲糊丸,如綠豆大。
每服20丸,白湯送下。癖消一半即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果有出血傾向者,應慎用。
  • 本方有溫補作用,如果有發熱、口渴、尿黃等熱象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瘧母丸, 出處:《脈因證治》卷一。 組成:鱉甲(醋炙)、三棱、莪朮(醋炙)、香附子、阿魏(食積加醋化)。 主治:瘧母,食瘧。

瘧母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青皮、桃仁、紅花、神曲、麥芽、鱉甲(醋煮)、三棱、蓬朮、海粉、香附(并用醋煮)。 主治:瘧母。

瘧母丸, 出處:《準繩·幼科》卷九。 組成:鱉甲(醋炙)2兩,三棱(醋浸透,煨)1兩,蓬莪朮(醋浸透,煨)1兩。 主治:瘧母結癖,寒熱無已。

瘧母丸, 出處:《廣筆記》卷一。 組成:鱉甲(醋炙)4兩,(庶蟲)蟲(煅存性,研極細)1兩半,廣橘紅1兩5錢,射乾(曬乾)1兩,青皮(醋炒)8錢,人參8錢,肉桂(去皮)6錢,乾漆(煅煙起,存性,研如飛塵)5錢。 主治:瘧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