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湯

QIAN NI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九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7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脾經 14%
大腸經 14%
胃經 12%
肺經 10%
腎經 10%
膀胱經 7%
膽經 5%
心經 3%
小腸經 3%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心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牽牛湯方劑中加入巴豆,是基於其峻下逐水、消積化痰之效。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經,具有強烈瀉下作用,可迅速驅除腸道積滯、水濕,治療水腫、腹脹、便祕等症。

此外,巴豆還有破積化痰之功,對痰飲阻滯、胸膈滿悶等症有一定療效。但巴豆毒性較強,必須在醫生指導下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牽牛湯中包含甘遂,主要原因有二:

一、瀉水消腫:甘遂味辛、苦,性寒,具有瀉水消腫之效。牽牛湯主治水腫,腹脹等症,甘遂的加入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少水腫,達到消水利尿之效。

二、通絡散結:甘遂還具有一定的通絡散結之效,可疏通經絡,散結消腫。牽牛湯中常配合其他藥物,如芫花、大戟等,共同發揮通絡散結之功效,改善水腫部位的循環,促進水腫消退。

牽牛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驅蟲效果: 檳榔味苦性溫,具有殺蟲、驅蟲的功效,可與牽牛子相輔相成,增強驅蟲效果。牽牛子性寒,善於清熱瀉下,但單用易傷脾胃,而檳榔則能溫中健脾,避免牽牛子寒性過強對脾胃造成損傷。
  2. 引導藥力向下: 檳榔性下行,可引導牽牛子藥力向下,使藥效更好地作用於腸道,達到驅蟲、通便的目的。

因此,牽牛湯中加入檳榔,既能增強驅蟲效果,又能避免寒性過強,更能引導藥力向下,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牽牛湯中含有大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逐水: 大戟性峻猛,具有瀉下逐水之功效,可迅速消除水腫,尤其適用於水腫伴有小便不利、腹脹等症狀。牽牛湯本身也具有瀉下逐水之效,加入大戟可增強其效果,更能迅速消除水腫。
  2. 攻逐寒邪: 大戟具有攻逐寒邪的作用,對於寒邪阻滯經絡、水濕內停導致的水腫效果更佳。牽牛湯中也常搭配其他溫熱藥物,與大戟共同作用,可溫陽化氣,促進水濕代謝,更有效地治療水腫。

牽牛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牽牛湯主要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痛經、閉經、跌打損傷等,而當歸的補血活血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狀態,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2. 調和藥性: 牽牛湯中含有牽牛子,性寒,味苦,有瀉下逐水、消腫解毒的功效。但牽牛子寒性較強,容易傷脾胃,而當歸性溫,可以起到緩解牽牛子寒性,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物過寒傷脾胃。

牽牛湯中加入青皮,主要是為了其行氣消積、疏肝解鬱的功效。

青皮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其苦寒之性可清熱解毒,行氣散結,而辛溫之性則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牽牛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內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腹脹、瀉痢等症狀。青皮在方中可與牽牛子等藥物相伍,增強行氣消積、疏肝解鬱之效,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牽牛湯方劑中包含黑牽牛,主要基於其瀉下通便之效。黑牽牛,即黑醜,爲旋花科植物黑牽牛的種子,性寒,味苦,入脾、大腸經。其藥性峻猛,能瀉熱通便,利水消腫,主治熱結便祕、水腫腹脹、黃疸等症。

方劑中加入黑牽牛,可增強其瀉下通便之效,併發揮利水消腫的功效。但黑牽牛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不可過量服用,以免造成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

主治功效


牽牛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古文內容分析:

牽牛湯在眾多古籍中被提及,其主要功效集中在利水消腫、通便瀉下、行氣除滿等方面,應用範圍涵蓋水腫、氣滯、便秘、痰喘等多種病症。

治療原理分析:

  1. 水腫

    • 《聖濟總錄》中明確記載牽牛湯可用於治療水腫。其原理可能在於方中牽牛子、檳榔、木香、赤茯苓、陳橘皮的配伍。
    • 牽牛子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可以通利二便,排除體內多餘水分。
    • 檳榔行氣導滯,有助於水濕的運化。
    • 木香行氣止痛,可緩解水腫造成的脹滿不適。
    • 赤茯苓利水滲濕,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
    • 陳橘皮理氣健脾,有助於水濕的代謝。
    • 在《醫方集宜》、《古今醫統大全》等書中也提到用水腫、遍身腫滿可用牽牛湯。
    • 《脈訣乳海》、《萬氏家抄濟世良方》中也提到水攻因伏牽牛湯瀉則令安
  2. 氣滯

    • 《醫燈續焰》、《濟陰綱目》等書中提到牽牛湯可用於治療「冷氣攻刺,脅肋疼痛」,其原理可能在於方中青皮、木香、陳皮等藥物的理氣作用。
    • 青皮疏肝理氣,木香行氣止痛,陳皮理氣健脾,三藥合用可有效緩解氣滯所致的疼痛。
    • 《醫便》中也提到積痼水氣,當歸湯下。五積六聚氣塊,木香青皮湯下。
  3. 便秘

    • 《濟陰綱目》、《醫燈續焰》、《証治準繩‧類方》等書中指出,牽牛湯可用於治療「大小便不通」,其原理在於牽牛子的強烈瀉下作用。
    • 牽牛子能夠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便,從而緩解便秘症狀。
  4. 痰喘

    • 《醫方集宜》、《古今醫統大全》等書中提及牽牛湯可用於治療「中滿、氣急、足脛腫、咳嗽、痰喘、小便不利」,其原理可能是牽牛子、厚朴等藥物的綜合作用。
    • 牽牛子除了瀉下作用外,還有一定的降氣平喘作用。
    • 厚朴燥濕消痰,降氣平喘,兩藥合用可緩解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5. 疝氣

    • 《奇效良方》、《醫方集宜》等書中提到牽牛湯可以用於男子小腸氣,水疝等,其原理可能是黑牽牛、青皮、茴香、澤瀉、木香、檳榔等藥物的綜合作用。
    • 茴香溫腎散寒,理氣止痛。
    • 澤瀉利水滲濕。
    • 黑牽牛、青皮、木香、檳榔等藥物能夠行氣導滯,有助於水濕的運化。
  6. 石淋

    • 《古今醫統大全》等書中提到牽牛湯可以用於麻黃牽牛湯,治石淋水道不通,頭痛昏悶,其原理可能是麻黃、羌活、射干、荊芥穗、紫菀茸、防風、知母、蔓荊子、牽牛、半夏等藥物的綜合作用。
    •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利水
    • 羌活祛風散寒,勝濕止痛
    • 射干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 荊芥穗疏風解表,透疹止癢
    • 紫菀茸溫肺化痰,止咳平喘
    • 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
    •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 蔓荊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 牽牛通便瀉熱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總結:

牽牛湯是一個以瀉下、利水、行氣為主要功效的方劑,其應用範圍廣泛,但主要針對水濕內停、氣機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不同醫書中記載的牽牛湯在組成上可能有所差異,但其核心的治療原理基本一致,都是通過瀉下、利水、行氣等途徑,達到祛除邪氣、恢復正氣的目的。在《古今醫統大全》等書中,特別將牽牛湯標註為(《聖惠》)牽牛湯,估計為更為原始且可靠的版本。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通便的作用,使用時應注意控制用量,以免引起腹瀉。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老年人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腳氣病心內膜炎慢性肝硬化百日咳心包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腎絲球腎炎咳嗽腹瀉無尿及少尿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牽牛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二九引《禦醫撮要》。 組成:牽牛子(微炒)1兩半,白檳榔(微煨)1兩半。 主治:水氣腫滿。

牽牛湯, 出處:《袖珍》卷三引《聖惠》。 組成:牽牛頭末1兩,厚朴5錢(薑汁制)。 主治:腹中有濕熱氣,足脛微腫,中滿氣急,咳嗽喘息,小便不利。

牽牛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組成:牽牛子1兩,檳榔(煨,銼)1兩,木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 主治:水腫,肺氣、腳氣、奔豚氣上築心胸不可忍。

牽牛湯, 出處:《得效》卷九。 組成: 牽牛湯(《得效》卷九。)出處:《得效》卷九。組成:巴豆3錢,甘遂3錢,檳榔5錢,大戟5錢,當歸5錢,青皮1兩,黑牽牛(取頭末)1兩。主治:下水。 。 主治:下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