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益府紫金錠中加入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文蛤味甘鹹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 利濕化痰:文蛤性寒,能利濕化痰,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痰多、咳嗽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與其他利濕化痰藥物,如茯苓、貝母等,共同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益府紫金錠中的大戟,其加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止痛: 大戟味苦性寒,具有消腫散結、止痛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治療皮膚病所引起的紅腫、疼痛、瘙癢等症狀。
- 驅散毒邪: 大戟性烈,善於驅散體內毒邪,對於外感熱毒、濕熱等導致的皮膚病,具有良好的解毒效果,促進病竈的消退。
然而,大戟藥性峻烈,使用需謹慎,需由專業醫師根據病情進行辨證論治,方可安全有效地應用。
益府紫金錠是一種具有補氣養陰、清熱解毒等功效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源於雄黃的藥理特性。雄黃(Arsenic disulfide)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在中醫理論中可用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它常被用於虛暑、瘡癖及各類皮膚病等。
然而,雄黃含有砷成分,雖有療效,但必須謹慎使用,尤其在劑量和使用方法上需嚴格控制。其在益府紫金錠中的應用,旨在加強方劑的清熱解毒功能,尤其對於熱重的病症,能有效促進病情的緩解。總之,雄黃的加入為益府紫金錠增添了其獨特的藥效,但使用時須謹慎,避免潛在的毒副作用,以確保安全與療效的平衡。
益府紫金錠中的續隨子葉,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活血化瘀: 續隨子葉性溫,味苦,入肝經,能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消腫止痛: 續隨子葉能消散局部炎症,減輕疼痛,對於外傷引起的紅腫熱痛、疼痛難忍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因此,益府紫金錠中加入續隨子葉,可以增強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益府紫金錠」主治「癰疽」,為古代治療瘡瘍腫毒之常用成方。癰疽泛指氣血壅滯、熱毒蘊結所致的化膿性感染,其病機多屬熱毒熾盛或痰瘀互結。此方以錠劑形式製備,便於外用或內服(古法多有調敷、研磨沖服等用法),具消腫散結、解毒排膿之效,適用於癰腫初起未潰或已潰膿毒未清者。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文蛤(3兩):
性寒味鹹,傳統用於清熱化痰、軟堅散結。其鹹寒之性可消癰腫,針對熱毒壅滯之病機,助化解局部瘀熱。 - 茨姑(茨菇,2兩):
甘微辛寒,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民間多用於癰瘡腫毒,尤擅解瘡癤熱毒,輔助文蛤增強清熱之力。 - 大戟(1兩):
苦辛寒,有毒,瀉水逐飲、消腫散結。其峻泄之性可攻逐痰濕瘀滯,打通氣血壅塞,為方中「破結」主力。 - 雄黃(8錢):
辛溫有毒,解毒殺蟲、燥濕祛痰。古方治癰疽常用以攻毒,其溫性可反佐寒藥,避免冰伏邪氣。 - 真射(麝香,8錢):
辛香走竄,活血通絡、開竅辟穢。能穿透癰疽壅滯,引藥直達病所,促氣血流通而消腫痛。 - 續隨子(千金子,3兩):
辛溫有毒,逐水消腫、破血散癥。與大戟協同攻逐痰瘀,針對癰疽之痰濕瘀血互結。
2. 方劑配伍邏輯
- 攻毒與散結並行:
大戟、續隨子瀉痰瘀,雄黃、麝香解熱毒,文蛤、茨姑軟堅清熱,形成「清熱解毒—破血逐瘀—軟堅散結」三層作用。 - 寒溫相制:
多數藥性偏寒(文蛤、茨姑、大戟),佐以雄黃、麝香之溫,避免寒涼過度抑遏氣機,符合「癰疽多因熱起,然氣滯亦關鍵」之論。 - 外用內服雙向調節:
若外用(如醋調敷),糯米糊黏合確保藥力緩釋;若內服,麝香引藥透達,峻藥攻逐內壅之邪。
3. 治療原理推導
此方以「毒藥攻毒」為核心,透過:
- 瀉實邪:大戟、續隨子瀉痰水瘀血,疏通局部壅滯。
- 清熱毒:文蛤、茨姑清解熱毒,防邪熱熾盛。
- 通絡散結:麝香、雄香辛散穿透,助藥力深入癰疽深處。
全方通過「破、清、透」三法,針對癰疽「熱毒痰瘀互結」之標實,迅速化解腫痛。然需注意,其組方偏峻猛,宜中病即止,後續需調理正氣。
綜上,「益府紫金錠」為古代治癰疽之急方,體現「以毒攻毒」「給邪出路」之思路,符合傳統外科「消、托、補」三法中「消法」的峻猛風格。
傳統服藥法
文蛤3兩,茨姑2兩,大戟1兩,雄黃8錢,真射8錢,續隨子3兩。
上為末,糯米糊和勻,即成錠。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益府紫金錠, 出處:《瘍科選粹》。 組成:文蛤3兩,茨姑2兩,大戟1兩,雄黃8錢,真射8錢,續随子3兩。 主治:癰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