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核膏

消核膏

XIAO HE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肝經 15%
脾經 15%
胃經 10%
腎經 8%
大腸經 8%
膀胱經 7%
小腸經 5%
心包經 5%
三焦經 2%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消核膏中加入甘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攻堅: 甘遂性寒,味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瀉下逐水、消腫散結的功效。消核膏主要用於治療瘰癧、痰核等病症,而甘遂可以有效地瀉下體內積聚的痰溼,並攻破結核,使其消散。
  2. 引藥入絡: 甘遂入肺經,並能引藥入絡,使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消核膏中往往包含其他化痰散結、消腫止痛的藥物,甘遂的加入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深入病竈,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消核膏中包含大戟,主要是利用其強烈的瀉下作用來治療瘰癧、癭瘤、結核等病症。大戟性味苦寒,入肺、肝、脾經,具有破堅消積、逐痰瀉水的功效。它能通暢氣血,軟堅散結,將積聚在體內的痰核、瘰癧等病竈消散,達到治療效果。

然而,大戟藥性猛烈,使用時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劑量過大或長期使用,以免造成腹瀉、腹痛、脫水等不良反應。

消核膏中加入白芥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消腫散結:白芥子性溫,味辛,具有散寒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其辛散之性,能溫通經絡,驅散寒邪,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腫塊,對於核腫硬結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2. 引藥入核:白芥子辛散之性,能引導藥力深入核腫部位,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起到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白芥子在消核膏中,可以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消腫散結、引藥入核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核腫的目標。

消核膏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其發散風寒、宣肺止咳的功效。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散風寒、發汗解表、平喘止咳的藥效。消核膏多用於治療痰核,即痰濁凝結於咽喉或頸部形成的腫塊。麻黃在此方劑中起到疏散風寒、宣通氣道的作用,有助於化解痰核,緩解咽喉腫痛、呼吸不暢等症狀。此外,麻黃還能促進汗液分泌,有利於排除體內寒邪,進一步達到治療目的。

消核膏中加入天南星,主要是利用其化痰散結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祛風止痙、散結消腫、化痰止咳等功效。對於因痰濕凝結而導致的瘰癧、結核等疾病,天南星能有效消散痰核、軟堅散結,促進病竈吸收。

此外,天南星還有活血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病竈周圍的疼痛和不適。因此,在消核膏中加入天南星,可以提高藥物療效,促進病竈恢復

消核膏中加入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能有效清除咽喉部位的痰液,改善因痰液阻滯而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為消核膏治療咽喉腫痛、結核的主要藥材。
  2. 降逆止嘔:半夏能降逆止嘔,對於因痰濕阻滯所致的噁心嘔吐也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有助於消除咽喉部位的異物感,提升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半夏在消核膏方劑中發揮著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咽喉腫痛、結核的目的。

消核膏中加入白僵蠶,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消腫散結:白僵蠶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其能有效緩解咽喉腫痛、瘰癧等病症,對頸部淋巴結腫大、甲狀腺結節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2. 化痰止咳:白僵蠶能化痰止咳,對於痰多粘稠、咳嗽不爽等症狀有改善作用。消核膏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瘰癧等病症,這些病症往往伴隨痰多咳嗽,加入白僵蠶可有效緩解症狀。

總而言之,白僵蠶在消核膏中發揮着消腫散結、化痰止咳的作用,是藥方組成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消核膏中加入藤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藤黃性寒,味苦,歸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抑制感染,減輕炎症反應,對於消核膏治療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等疾病,起到顯著的輔助作用。
  2. 活血化瘀,散結消積: 藤黃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解除咽喉部位的腫痛和積聚。

因此,藤黃的加入,可有效增強消核膏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功效,使其更能針對咽喉部位的炎症和腫瘤進行治療。

消核膏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消散腫核:芒硝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的功效。對於由熱毒壅滯所致的腫核、瘰癧等,芒硝能有效清熱解毒,使腫塊軟化消散。

二、 引藥入藥:芒硝具有引藥入藥的作用,可以將其他藥材的有效成分引導至病竈部位,提高藥效。在消核膏中,芒硝可以將其他藥材的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的藥力引導至腫核部位,使其更好地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核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瘰癧、乳核及各種結核」,皆屬痰凝氣滯、瘀毒聚結之證。瘰癧多因肝鬱痰火流竄經絡,結於頸項;乳核常見痰瘀互結於乳房;而「結核」泛指皮下可觸及之硬結。古人以此膏外貼,意在消散痰瘀、攻逐癰毒,適用於未潰之實證腫核。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逐痰破結為君

    • 制甘遂、紅芽大戟:功擅逐水消腫、攻堅散結,直搗痰濕瘀毒巢穴。
    • 生南星、薑半夏:燥濕化痰、散結消腫,針對「痰」之根本,助君藥開泄皮裏膜外之凝結。
  2. 透絡散邪為臣

    • 白芥子:性辛溫,善化痰通絡,專消「皮裏膜外之痰」,與麻黃合用,開腠理、透邪外出。
    • 麻黃:辛溫發散,引藥透達表層,促氣血流通以散結。
  3. 化瘀解毒為佐

    • 僵蠶:祛風化痰散結,兼能通絡,輔助化解痰瘀膠結之勢。
    • 藤黃:解毒消腫,古用於癰疽腫毒,以其酸澀收斡之性,防痰瘀擴散。
    • 樸消:清熱軟堅,滌蕩積滯,與甘遂、大戟協力攻逐有形之結。
  4. 膏基與製法強化藥效

    • 以麻油為基礎,取其滲透滋潤之性,使藥力深入;東丹(黃丹)收膏,具拔毒生肌之效。
    • 分次熬藥:依藥物質地與揮發性,確保各藥有效成分析出,如甘遂、南星先熬以去毒性,後下藤黃、樸消避免高溫破壞藥性。

治療機理
全方以「化痰-逐瘀-透表」為軸,通過外貼使藥力直達病所。痰瘀得化則結核消散,腠理開泄則邪有出路。尤其配伍「麻黃」與「白芥子」,體現「給邪出路」思想,既攻內結,復開外竅,標本兼顧。製膏時「扯撥去火毒」,亦反映古人減緩藥物峻烈之性的智慧,使藥效峻而不猛。

傳統服藥法


制甘遂2兩,紅芽大戟2兩,白芥子8錢,麻黃4錢,生南星1兩6錢,薑半夏1兩6錢,僵蠶1兩6錢,藤黃1兩6錢,樸消1兩6錢。
用真麻油一斤,先投甘遂,南星、半夏,熬枯撈出;次下僵蠶;三下大戟、麻黃;四下白芥子;五下藤黃,逐次熬枯,先後撈出;六下樸消,熬至不爆。用絹將油濾淨,再下鍋熬滾,徐徐投入炒透東丹,隨熬隨攪。下丹之多少,以膏之老嫩為度。夏宜稍老,冬宜稍嫩。膏成,趁熱傾入水盆中,扯撥數十次,以去火毒,即可攤貼,宜厚勿薄。
已潰者不可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消核膏有毒,不宜長期使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使用前應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女性乳房惡性腫瘤(乳腺癌)

相同名稱方劑


消核膏, 出處:《徐評外科正宗》卷五。 組成:制甘遂2兩,紅芽大戟2兩,白芥子8錢,麻黃4錢,生南星1兩6錢,薑半夏1兩6錢,僵蠶1兩6錢,藤黃1兩6錢,朴消1兩6錢。 主治:瘰癧、乳核及各種結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