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塊百效膏

痰塊百效膏

TAN KUAI BAI XIAO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肝經 15%
脾經 15%
胃經 10%
腎經 8%
大腸經 8%
膀胱經 7%
小腸經 5%
心包經 5%
三焦經 2%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痰塊百效膏」中包含甘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瀉下逐痰: 甘遂性寒,味苦,具有峻下逐水、消痰散結之效。對於痰濕凝聚所致的痰塊、咳嗽、胸悶等症狀,甘遂可起到強力瀉下逐痰的作用,有助於清除痰濁,緩解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 甘遂通常與其他具有化痰止咳、消腫散結功效的藥材配伍使用,如半夏、天南星、貝母等。在方劑中,甘遂的作用可以得到其他藥物的輔助,增強其功效,並減輕其毒副作用。

痰塊百效膏中包含大戟,主要基於其破結消痰之效。大戟味辛、苦,性溫,入肺、脾、腎經,具有瀉水逐痰的功效,對於痰濁膠固痰液阻塞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

然而,大戟屬於劇烈藥物,其毒性較強,使用需謹慎。因此,痰塊百效膏中通常會配合其他藥物,以緩解其毒性,並增強其療效

痰塊百效膏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解表,化痰止咳:麻黃性溫,味辛,歸肺經,具有宣肺解表、發汗散寒、止咳化痰之功效。對於痰塊阻滯肺絡,引起咳嗽、喘息等症狀,麻黃能開宣肺氣,化解痰濁,使之咳出,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痰塊百效膏中往往含有其他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等功效的藥物,麻黃與之相配伍,能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麻黃配合石膏、知母等藥物,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化痰止咳。

痰塊百效膏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化痰: 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宣肺化痰之效。對於寒痰凝滯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白芥子可以起到溫散寒邪、化解痰濁的作用,有助於痰塊的排出。
  2. 通絡止痛: 白芥子還具有通經活絡、止痛的作用。對於痰阻經絡引起的疼痛,白芥子可以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效果。

綜上所述,白芥子在痰塊百效膏中起到宣肺化痰、通絡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痰塊引起的咳嗽、胸悶、疼痛等症狀。

痰塊百效膏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化痰止咳: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痰塊黏稠、咳痰不暢的患者,天南星能有效地化解痰液,使其易於咳出,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2. 散結消腫:天南星還具有散結消腫的作用,對於因痰凝氣滯引起的腫塊,如瘰癧、癭瘤等,能起到一定的消散作用。痰塊百效膏中加入天南星,可以增強其散結消腫的功效,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呼吸道阻塞。

痰塊百效膏中加入白僵蠶,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化痰散結的功效。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肺經,能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對於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尤為有效。此外,白僵蠶還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以幫助緩解痰塊引起的疼痛不適。因此,白僵蠶作為痰塊百效膏的組成成分,能夠有效地化解痰塊、緩解症狀,起到改善患者病情的作用。

痰塊百效膏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散結: 芒硝性寒,味鹹,入肝、胃經,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痰塊引起的咽喉腫痛、氣管阻塞等症狀,芒硝能有效消散痰塊,使氣道通暢。
  2. 引藥入肺: 芒硝具有引藥入肺的特性,能將藥物有效地導入肺部,針對肺部痰塊進行治療。同時,芒硝也能引發藥物向外透發,使痰液更容易排出。

總之,芒硝在痰塊百效膏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能消散痰塊,又能引藥入肺,達到治療痰塊的功效。

「痰塊百效膏」方劑中加入藤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腫散結:藤黃味苦性寒,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痰塊所致的咽喉腫痛、痰液粘稠難以咳出等症狀,藤黃能有效消散痰塊,緩解症狀。
  2. 活血化瘀:藤黃亦能活血化瘀,對於痰塊阻塞氣道,導致呼吸不暢的症狀,藤黃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流通,從而輔助痰塊排出。

痰塊百效膏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其化痰止咳的功效。

半夏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痰塊粘稠難以咳出的症狀,半夏能有效地將痰液稀釋,使其容易咳出。同時,半夏也能抑制肺氣上逆,起到止咳的作用。

此外,半夏還能健脾和胃,對於因脾胃濕熱導致的痰多咳嗽也有輔助療效。因此,痰塊百效膏中加入半夏,有助於有效化解痰塊,緩解咳嗽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痰塊百效膏】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痰塊」,指痰濕凝結形成的腫塊結核,類似於中醫所述「痰核」「瘰癧」或現代淋巴結腫大、皮下囊腫等病證。其作用機理在於「化痰散結、攻逐水飲」,通過外貼膏藥使痰濕濁邪從局部消散,尤適用於未潰之痰核硬結;若已潰破,則加九一丹(石膏與升藥配製之拔毒生肌藥)助斂瘡。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峻逐痰濕」為核心,配伍可分三類:

  1. 攻逐水飲

    • 甘遂、紅芽大戟:藥性峻烈,為逐水要藥,外用穿透力強,善破除痰濕積聚。
    • 樸消:軟堅散結,助滲透邪氣。
  2. 化痰散結

    • 生南星、薑半夏:燥濕化痰,尤擅化解頑痰膠結。
    • 白芥子:「痰在皮裏膜外,非此不除」,專消皮下痰核。
    • 僵蠶:通絡散風,化痰散結,針對痰阻經絡之效。
  3. 引藥透達

    • 麻黃:辛溫開泄腠理,增強藥物滲透,助痰濕外散。
    • 藤黃:解毒消腫,傳統用於癰疽腫毒,協同軟堅。

三、熬製與外貼原理
以麻油為基,鉛粉(即熬膏必用之黃丹)收膏,形成傳統「黑膏藥」架構。油性黏附力強,使藥力持續作用於局部;鉛粉微寒,能斂瘡防腐。諸藥合用,通過皮膚吸收直達病所,使痰濕得化、堅結得散,符合中醫「外治內效」思想。

總結:此方集峻藥、溫通、軟堅於一體,體現「以消為治」的思路,適用於痰濕凝聚實證,而毒性成分(如甘遂、南星)經外用可降低內服風險,乃古代外科痰證驗方之代表。

傳統服藥法


制甘遂2兩,紅芽大戟3兩,麻黃4錢,白芥子8錢,生南星1兩6錢,僵蠶1兩6錢,樸消1兩6錢,藤黃1兩6錢,薑半夏1兩6錢。
如已潰者,加九1丹少許。
上加麻油、鉛粉,熬膏。
攤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孕婦、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痰塊百效膏, 出處:《千金珍秘方選》。 組成:制甘遂2兩,紅芽大戟3兩,麻黃4錢,白芥子8錢,生南星1兩6錢,僵蠶1兩6錢,朴消1兩6錢,藤黃1兩6錢,薑半夏1兩6錢。 主治:痰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