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大戟棗子」中包含「大戟」,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 瀉下通便: 大戟性峻猛,能強力瀉下通便,對於積滯便祕、腹脹堅硬等症狀有明顯效果。
- 破積消癥: 大戟能破除積聚的瘀血、痰濁等病邪,對於腹中腫塊、脅肋脹滿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由於大戟藥性強悍,通常需配合其他藥物使用,才能發揮其治療作用,並避免其副作用。因此,「大戟棗子」方劑中可能加入其他藥物,以減輕大戟的毒性,並增強其療效。
「大戟棗子」方劑中包含「大棗」,主要原因有二:
- 緩解毒性: 大戟性峻猛,易傷正氣,而大棗甘溫,能緩解大戟的毒性,保護脾胃。如同以甘潤之物,調和藥性,避免傷及人體。
- 補益氣血: 大戟瀉下力強,容易耗損氣血,而大棗補益氣血,能減輕大戟的副作用,使藥效更平穩,不易產生不良反應。
故「大戟棗子」中加入「大棗」,既能減輕藥性,又能補益氣血,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臌脹」,即現代所稱的腹水或水腫病症,屬於中醫「水腫病」範疇。古代醫家用此方針對水濕停聚、氣機壅滯所致的腹部脹滿如鼓、二便不利等實證,強調「攻水」之效,通過瀉下逐水以緩解脹滿。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大戟(連根葉)
性味苦寒,有毒,歸肺、脾、腎經,為峻下逐水藥。其功效強烈,能瀉水飲、通二便,尤其擅長清除胸腹積水。傳統用於「蠱毒」(如腹水)、水腫脹滿等實證。連根葉同用,可能取其全株藥性,增強瀉水效力。大棗
性味甘溫,歸脾、胃經,功能補中益氣、緩和藥性。在此方中用量極大(一鬥),主要用途有三:- 制約大戟毒性:大棗甘緩之性可減緩大戟的峻烈之勢,防止攻逐太過而傷正氣。
- 保護脾胃:大戟易損傷脾胃,大棗能補益中焦,避免瀉後虛弱。
- 輔助利尿:大棗雖補,但與大戟同煮後,可能取其「甘淡滲利」之性,協調水液代謝。
2. 煎服法設計
- 同煮後去大戟,獨食棗:
此為「去性存用」之法。大戟的瀉水成分(如萜類、樹脂等)經煎煮後溶於湯中,並被大棗吸收;服食棗子既能攝入藥效成分,又可避開直接服用大戟的毒性刺激。 - 無時服盡:
強調持續小量服用,使藥力緩慢作用於體內,避免驟瀉傷正。
3. 治療原理
此方體現中醫「峻藥緩攻」與「攻補兼施」的思想:
- 瀉水為主:大戟通過刺激腸道與腎臟,促進水液排泄,消除腹內積水。
- 補中為輔:大棗固護脾胃,防止瀉後氣虛,並調和藥性。
- 忌甘草:因甘草與大戟屬「十八反」禁忌,同用可能增毒或減效。
4. 潛在機轉推測
從現代藥理看:
- 大戟中的化學成分(如大戟苷)可能具利尿及腸道刺激作用,促進水分排出。
- 大棗富含多醣與有機酸,能減輕消化道炎症,保護腸黏膜,緩解瀉下藥的副作用。
三、總結
【大戟棗子】以「攻水」為核心,通過大戟瀉下逐水、大棗扶正調和的配伍,針對臌脹實證。其設計兼顧療效與安全性,反映古代對有毒藥物運用的巧妙掌握。然須注意,此方適用於體質尚實者,若正氣已虛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大戟(連根葉)1握,大棗1鬥。
攻水。
用水同煮1時,去大戟不用。旋旋吃棗,無時,服盡。
忌甘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慢性肝硬化
相同名稱方劑
大戟棗子, 出處:《醫方考》。 組成:大戟(連根葉)1握,大棗1鬭。 主治:攻水。主治:臌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