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導散

SHUI D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23%
胃經 12%
腎經 10%
膀胱經 10%
小腸經 10%
大腸經 10%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水導散方劑中包含甘遂,其主要原因有二:

  1. 利水消腫: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之效。水導散主治水腫,尤其針對痰飲內停、水濕停滯所致的症狀,甘遂作為方中主要藥物,可發揮利水消腫之功,將積聚於體內的病邪排出,達到治癒效果。
  2. 引藥下行:甘遂性峻,具引藥下行之效,可將其他藥物引導至下焦,加強利水消腫之功效,並促進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和代謝,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

水導散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利鼻竅: 白芷性溫,味辛,歸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的功效。水導散主治風寒犯肺,鼻塞流涕,頭昏頭痛等症,白芷可有效疏散風寒,通暢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
  2. 止痛消腫,利水通絡: 白芷還具止痛消腫、利水通絡的功效。水導散中加入白芷,可緩解因風寒侵襲引起的頭痛、面部腫脹等症狀,同時也能促進水液代謝,利水通絡,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水導散」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與功效概述

「水導散」由甘遂與白芷兩味藥組成:

  • 甘遂:味苦,性寒,歸肺、腎、大腸經。其主要功效為利水消腫、破血逐瘀,具峻下逐水之功。
  • 白芷:味辛,性溫,歸肺、胃經。具有解表散寒、通竅止痛之效,善於疏散風寒,通利鼻竅。

綜合兩藥性味,可初步推斷「水導散」具有利尿消腫、破血行瘀、解表散寒、通鼻止痛等功效。

古籍記載與主治分析

《太平聖惠方》中記載,「甘遂散方一名水導散」僅有甘遂、白芷兩味藥,並說明其製備方法為將兩藥研磨成細末,以溫水調服,並強調「蒸法出汗」。此處「蒸法出汗」可能指服用後利用藥性,使身體微微發汗,以助表邪之驅散。

《外臺祕要》則進一步闡明瞭此方的應用原則。其明確指出「表和裡病,下之而愈,汗之則死。裡和表病,汗之而愈,下之則死。」這句話強調了治療疾病時,必須區分表證與裡證,並選擇適當的治法。書中將「甘遂」與「水導散」連結,並警示「甘遂何可以妄攻」。這段文字說明瞭使用甘遂等峻下藥時需要慎重,不能在表證時誤用。這提示我們,「水導散」雖有發汗之能,但應當適用於裡證,而非表證。若表證而強用峻下之法,反而可能導致病情惡化。

綜合分析與治療原理

綜合以上分析,「水導散」的應用應側重於具有裡熱、水腫、瘀血等證候的病症。其治療原理主要如下:

  1. 利水消腫:甘遂的峻下逐水之功,可將體內停滯的水液排出,從而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這與《太平聖惠方》所提的「時氣病,煩熱如火,狂言妄語,欲走」證候相符,此類病症往往伴有水液停滯。
  2. 破血行瘀:甘遂除了利水,也具有破血逐瘀的作用。可能應用於水液停滯,兼有瘀血內結的病症。
  3. 佐以解表:白芷的解表散寒功效,在水液停滯,裡熱之餘,若有兼夾表邪,可以輔助疏散。但從《外臺祕要》的警示來看,此方並非主要用於表證。其所言「蒸法出汗」,應是在裡熱水滯基礎上,輔助發汗。

因此,「水導散」的組方目的是針對裡證水腫,兼有瘀血及少量表邪的情況。其治療原則並非單純的發汗或攻下,而是以甘遂逐水為主,佐以白芷解表,通過利水逐瘀,達到治療目的。

總結

「水導散」並非單純的發汗或攻下之劑,而是以利水消腫、破血逐瘀為主,兼具解表散寒之效。其應用必須嚴格區分表裡證,且以裡證水腫、兼有瘀血者為宜。此方應用之時應謹慎,需辨證精準,方能獲效。

傳統服藥法


甘遂半兩,白芷1兩。
上藥治下篩。
每服方寸匕,水下。須臾令病人飲冷水,腹滿即吐之。小便當赤。
濯腸湯(原書同卷)、甘遂散(《聖惠》卷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水導散, 出處:《千金》卷九。 組成:甘遂半兩,白芷1兩。 主治:時氣病,煩熱如火,狂言妄語,欲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