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鼠肉煎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清熱解毒的功效。而鼠肉性溫,味甘,入脾、腎經,具有補腎益氣、溫陽散寒的功效。二者相配,寒溫並濟,可達到滋陰補腎、溫陽散寒的功效。
2. 改善體質: 鱉甲富含膠質,能補益精血,改善體質。而鼠肉則具有補腎益氣的功效,能增強體質。二者配合,可起到雙向調節的作用,提升身體機能。
「鼠肉煎」方劑中加入橘皮,主要是因為橘皮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 理氣化痰: 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消食的功效。鼠肉性寒,易傷脾胃,而橘皮可溫脾散寒,化解鼠肉的寒性,避免其損傷脾胃。
- 解毒消腫: 橘皮還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可以輔助鼠肉去除毒素,減輕其可能引起的毒副作用。
總體而言,橘皮在「鼠肉煎」中起到溫脾散寒、理氣化痰、解毒消腫的作用,有助於平衡鼠肉的寒性,提高藥效,減少副作用。
「鼠肉煎」方劑中包含「甘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甘遂瀉下逐水,可解鼠肉之毒性:鼠肉性寒,易傷脾胃,且可能含有毒素。甘遂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強力瀉下逐水之效,可將鼠肉之毒性排出體外,減輕其對人體的傷害。
- 甘遂能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鼠肉煎」方劑中其他藥材,如肉桂、附子等,多具有溫陽散寒、補氣益血之功效。甘遂的寒性可以與這些溫熱藥材相互配伍,達到寒熱互濟、溫而不燥、寒而不凝的效果,從而更好地調理身體,促進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小兒癥瘕羸瘦」,意指小兒因腹中結塊(癥瘕)導致氣血耗損、形體消瘦。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證多因飲食不節、痰瘀積滯或蟲積內結,氣機阻滯而成。方中鼠肉、鱉甲等血肉有情之品能「破積消癥」,兼補虛羸;甘遂峻下逐水,陳皮理氣和中,共奏攻積消癥、調理氣血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鼠肉(生用):
鼠肉性味甘平,古代視為「消積除癥」之品,尤擅治小兒疳積。其血肉之質能「以形補形」,既攻逐癥塊,又緩補羸弱之體,避免攻伐過峻傷正。鱉甲(生用):
鱉甲味鹹性寒,為「軟堅散結」要藥,能破癥瘕、消痞塊。生用其力更峻,輔助鼠肉深入血分,瓦解堅積。《本草經》載其「主心腹癥瘕堅積」,契合小兒癥瘕病機。甘遂(為末):
甘遂苦寒有毒,功擅「峻下逐水」,直折痰飲瘀結。此方以微量(一分)配伍,取其攻逐之力,導癥瘕之邪從二便出。丸散劑型可緩其毒性,量隨兒齡調整,體現「衰其大半而止」的用藥智慧。陳橘皮(去白瓤):
陳皮理氣健脾,既能化解鼠肉、鱉甲之滋膩,又可制約甘遂傷胃之弊。去白瓤(橘絡)更專於行氣,助諸藥疏通滯氣,促進癥塊消散。
【整體治療邏輯】
此方以「攻補兼施」為核心:
- 攻邪:鼠肉、鱉甲破積消癥,甘遂瀉下逐水,三藥合力攻逐有形之邪。
- 調氣:陳皮疏理中焦,使氣行則積消,並防攻伐藥傷及脾胃。
- 制宜:根據兒童年齡調整劑量,強調「視虛實與服」,體現個體化用藥思想。
【與主治證的對應】
「癥瘕羸瘦」屬本虛標實之證。方中甘遂、鱉甲專攻標實;鼠肉兼顧本虛;陳皮調和藥性,共成「消癥不傷正」之效,符合小兒「臟腑嬌嫩」而「易虛易實」的體質特點。
傳統服藥法
鼠肉5兩(生用),鱉甲3分(生用),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甘遂1分(為末)。
上除甘遂末外並銼。以水2大盞,煎至5分,去滓,下甘遂末,勻攪,一二百日兒奶癖,一日服盡半合;二三歲兒,一日服盡1合;四五歲兒,一日服盡2合。如利多即少服,看兒虛實與服之。如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破血、動胎的副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鼠肉煎,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鼠肉5兩(生用),鱉甲3分(生用),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甘遂1分(爲末)。 主治:小兒癥瘕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