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百杯散中含有甘遂,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項藥效:
- 瀉下逐水: 甘遂性寒,味苦辛,入膀胱經,具有強力瀉下逐水之功,可治療水腫、腹水等症。百杯散中加入甘遂,旨在通過其瀉下之力,驅除體內積水,達到消腫利水之效。
- 消痰散結: 甘遂亦能消痰散結,用於治療痰多、咳嗽、瘰癧等症。百杯散中加入甘遂,除了利水消腫,更能消散痰濁,使氣機暢通,達到治療痰飲積聚之目的。
百杯散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行氣,消食導滯: 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氣味芳香,具有行氣解鬱、理氣消食之效,可助消化、促進腸胃蠕動,對於食積、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 疏肝解鬱,和胃降逆: 橘皮可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胃脘脹滿等症狀。同時,其降逆止嘔的功效,有助於緩解胃氣上逆所引起的嘔吐、噁心等不適。
綜上,橘皮在百杯散中起到理氣消食、疏肝解鬱、和胃降逆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緩解消化不良等症狀。
百杯散中包含葛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
葛花性涼,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降氣止嘔的功效。在百杯散中,葛花主要用於治療暑熱傷津、口渴煩躁、頭昏目眩、嘔吐腹痛等症狀。其清熱解暑的作用可以消除暑熱對人體的侵襲,生津止渴的作用可以緩解口渴、津液不足的症狀,降氣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嘔吐、胃氣上逆的症狀。因此,葛花在百杯散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夠有效地緩解暑熱所導致的各種不適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杯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一切酒病」,即因過量飲酒所致之不適,如嘔吐、頭痛、脘腹脹滿、宿醉等。古代醫家認為酒性濕熱,易困脾胃、傷肝膽,導致氣機壅滯、濕濁內停。百杯散以「利下」為主要手段,使酒毒濕熱從二便排出,緩解酒積蘊滯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甘遂(1兩)
- 性苦寒,峻下逐水,通利二便,力猛而速效。藉其瀉下之性,促使體內酒毒濕熱從大便排出,解除酒積壅滯之核心病機。然其有毒,用量需謹慎,古人以「利下即停」為度。
橘皮(去白,1兩)
- 即陳皮,辛溫理氣,專入脾胃。既能燥濕化痰,又能行氣寬中,緩解酒濕困脾所致之脘悶嘔惡。其「去白」之製法,意在減緩甘味,避免滯膩,加強行氣之力。
葛花(1兩)
- 歷代解酒要藥,甘涼輕清,善醒脾和胃、解酒毒。《本草綱目》載其「解散酒熱」,能升發清陽,緩解酒後頭暈煩渴。與甘遂配伍,一升一降,調暢氣機,導邪外出。
全方配伍邏輯
- 攻逐與調和並行:甘遂瀉下為主,直挫酒毒;葛花、橘皮為輔,一者升清解酒,一者理氣化濕,共緩峻藥之烈性,兼顧中焦運化。
- 「利下為度」的治標思路:強調「至夜利下」即停,反映古人以通為補的應急策略,先祛實邪,再調脾胃,避免過伐正氣。
- 忌甘草之深意:甘遂反甘草,此禁忌不僅關乎藥性相反,亦隱含「酒病忌甘」的治療原則,因甘味助濕,反不利解酒。
總結
百杯散以峻下結合理氣、解酒三法,針對酒毒內蘊之急證,體現「急則治標」的思維。其設計側重速效,然需權衡患者體質,後世醫家或以此方為基礎,酌加養胃之品以善後。
傳統服藥法
甘遂1兩,橘皮(去白)1兩,葛花1兩(淨)。
上為細末。
每服1錢,臨臥用溫酒調下。至夜利下,酒病方愈,未知再服。
忌食甘草一二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百杯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五三。 組成:甘遂1兩,橘皮(去白)1兩,葛花1兩(淨)。 主治:一切酒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