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塌氣丸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原因在於其瀉下逐水的功效。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肺、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小塌氣丸所針對的症狀,如水腫、腹脹、氣喘等,牽牛子能瀉去體內積水,通利水道,緩解氣喘,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牽牛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清除體內積熱,進一步促進水液代謝,改善病症。因此,在小塌氣丸方劑中加入牽牛子,能有效地改善病患水腫、腹脹、氣喘等症狀,並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小塌氣丸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冷痛、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能溫暖脾胃,驅散寒氣,促進氣機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 行氣消積,助消化: 茴香含有豐富的揮發油,具有行氣消積的作用,可以幫助消化不良,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所引起的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能幫助消積化食,改善消化功能。
因此,小塌氣丸中加入茴香,旨在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行氣消積,助消化,從而達到治療寒凝氣滯、脾胃虛弱等病症的效果。
小塌氣丸方劑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方中加入陳皮,有助於理氣降逆,消食健脾,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改善氣虛所致的消化不良、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2. 燥濕化痰:陳皮還具有燥濕化痰之效。方中加入陳皮,可以幫助化解脾胃濕氣,改善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氣短、咳嗽痰多等症狀,進一步改善氣虛所致的呼吸系統問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小塌氣丸]主治「一切氣」,此指廣義的氣機失調,包含氣滯、氣逆、氣結等病理狀態。古代醫家以「氣」為核心,強調此方宜通氣機,尤善於疏導中焦與下焦氣滯,緩解脹滿、疼痛、嘔逆等證。方中藥物配伍簡練,旨在行氣、降氣兼顧溫散,符合唐宋以降「治氣先調中」的學術思想。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牽牛(炒)
- 性味苦寒,炒後緩其峻烈,主入肺、腎、大腸經。
- 功效以瀉下逐水、通利二便為長,兼能消痰涤飲。在本方中重在「通降氣機」,通過下行之力破除氣結,尤擅消脹滿。
茴香(炒)
- 性味辛溫,歸肝、腎、脾、胃經。
- 辛溫能散寒行氣,芳香可醒脾開鬱。炒製後專入中下焦,既助牽牛降氣,又防其寒涼傷胃,同時溫煦下元,化解寒凝氣滯。
陳皮(去白,炒)
- 性味辛苦溫,歸脾、肺經。
- 去白(去除內層白色橘絡)專取其燥濕理氣之性,炒後加強溫中作用。其辛散苦降之性,能調暢中焦氣機,與茴香協同醒脾化濕,佐牽牛之降泄而不傷脾。
薑糊為丸,薑湯送服
- 生薑辛溫,既能和中止嘔,又可助諸藥溫行氣血,強化全方「通而不耗」的特性。
全方配伍邏輯
此方以「通降為主,溫行為輔」為核心:
- 牽牛為君,瀉壅滯、通氣道;茴香為臣,溫散下焦冷氣,防牽牛寒遏;陳皮為佐,理脾化濕,調和中州。
- 三藥相合,形成「降中有升、瀉中寓補」的結構,既逐邪氣,又護脾胃。薑製丸劑更緩和藥性,使行氣而不峻猛,達「塌(平復)氣」之效。
推論應用範圍
從藥物特性推測,此方適於:
- 氣滯實證:如腹脹、便秘屬氣機壅塞者。
- 寒濕阻氣:下焦冷痛、疝氣因寒凝所致者。
- 痰氣互結:胸膈痞悶、喘滿因痰阻氣逆者。
全方體現「以瀉為通」的治氣思路,透過通利二便與溫散並行,恢復氣機升降,契合「六腑以通為用」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牽牛3兩(炒),茴香半兩(淘去沙,炒),陳皮半兩(去白,炒)。
上為細末,薑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20丸,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小塌氣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牽牛3兩(炒),茴香半兩(淘去沙,炒),陳皮半兩(去白,炒)。 主治:一切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