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飲

茴香飲

HUI XIANG YI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77)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8%
胃經 18%
膀胱經 18%
大腸經 9%
肺經 9%
肝經 9%
心經 9%
脾經 9%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茴香飲以「茴香」為主要藥材,此乃因茴香藥性溫和,具有理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

其「理氣止痛」之效,有助於緩解腸胃脹氣、腹痛等症狀,而「溫中散寒」則能溫暖脾胃,改善因寒邪入侵導致的消化不良、腹瀉等問題。

此外,茴香還具有健脾開胃、促進消化等作用,故常被用於治療食積、消化不良等病症,搭配其他藥材組成茴香飲,以發揮更佳的療效。

茴香飲中加入牽牛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增強瀉下作用: 牽牛子為峻下逐水藥,具有瀉下通便、消腫利水之效。配合茴香的理氣止痛功效,能更有效地治療腹脹、腹痛、便祕等症狀,尤其適用於水腫、腹水等病症。
  2. 促進藥物吸收: 牽牛子含有皁苷類成分,能促進腸道蠕動,並有助於其他藥物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從而增強藥效。同時,牽牛子的寒涼性也能緩解茴香的溫熱性質,達到更好的平衡。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茴香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茴香飲主治「膀胱偏墜,疝氣」。此二證在古代中醫理論中多與「寒凝肝脈」、「氣滯水停」相關。

  1. 膀胱偏墜:指下腹或陰囊一側腫脹疼痛,多因寒濕或氣滯導致局部經絡不通,水液停聚。
  2. 疝氣:泛指臟器(如小腸)脫垂或局部脹痛,常見「寒疝」、「水疝」,與肝經寒凝、氣機不暢有關。

本方以溫散寒邪、行氣利水為主要方向,契合古代對疝氣類病症的治療思路。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及性味歸經
  • 八角茴香(大茴香)

    • 性味:辛、溫,歸肝、腎、脾、胃經。
    • 功效:溫陽散寒,理氣止痛。
    • 作用:針對「寒凝肝脈」所致疝痛,辛溫能散下焦寒邪,疏通肝經氣滯。
  • 白牽牛(炒)

    • 性味: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炒製後寒性減緩)。
    • 功效:瀉下逐水,通利二便。
    • 作用:針對「水濕停聚」之腫脹,通過利水消腫,緩解局部水液積滯。
2. 配伍邏輯
  • 溫寒並行:八角茴香溫散寒邪,白牽牛利水消腫,二者一溫一寒(炒後趨於平和),共奏「散寒行水」之效。
  • 氣水同治:疝氣病機常為「寒氣凝滯+水濕停聚」,八角茴香行氣,白牽牛利水,標本兼顧。
  • 酒調送服:酒性辛溫,可增強藥物溫通經絡之力,助藥效直達下焦。
3. 治療原理
  • 散寒止痛:八角茴香溫通肝腎,改善寒邪引起的疼痛與拘急。
  • 利水消腫:白牽牛通過利尿逐水,減輕陰囊或腹股溝區的水腫壓力。
  • 協同作用:寒濕疝氣需「溫化」與「滲利」並施,二者配伍正合「寒去水行,氣通痛止」之機。

三、潛在應用延伸

雖原方主述疝氣,然其「溫通利水」思路可延伸用於:

  • 寒濕型陰囊腫脹(水疝)
  • 氣滯水停之少腹脹滿
  • 婦人寒凝帶下伴水腫(需辨證加減)

四、小結

茴香飲以簡峻配伍直擊「寒、水、氣」三大病機,體現古代方劑「藥簡力專」之特色,其溫通利水之法,至今對疝氣類疾患仍具參考價值。

傳統服藥法


八角茴香、白牽牛(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
空心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茴香飲,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三。 組成:八角茴香、白牽牛(炒)各等分。 主治:膀胱偏墜,疝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