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分肢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由於體內濕熱所引起的疾病,其組成中包含巴豆,這是有其特定原因的。巴豆具有強效的通便作用,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體內的濕熱,從而改善因濕熱引起的癥狀。
此外,巴豆的性質偏熱,能夠驅散體內的寒邪,增強體內陽氣,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改善血液循環不良或四肢冰冷的病症,特別是對於下肢的治療效果顯著。這使得分肢散能更有效地治療風濕痹痛、麻木等症狀。
然而,由於巴豆性強,使用時需斤量小心,避免過量引起副作用,因此在方劑中必須經過專業的調配與指導,確保其療效同時,保障患者的安全。總體來說,巴豆在分肢散中扮演著重要的療效角色,有助於方劑整體的作用達成。
分肢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 分肢散主治熱毒壅盛,筋脈拘攣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大黃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瀉除腸胃積熱,使熱毒下降,解除筋脈攣急,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 分肢散中常配合其他活血化瘀的藥物,如桃仁、紅花等,大黃也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進一步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大黃在分肢散中的作用是瀉熱通便,活血化瘀,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達到治療目的。
分肢散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其瀉熱通便與消腫止痛的功效:
-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入大腸經,能清熱瀉火,通利大便,對於因熱毒壅滯導致的肢體腫痛、發熱等症狀,能起到清熱解毒、通腑泄熱的作用。
- 消腫止痛:芒硝亦有軟堅散結之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因此,分肢散中加入芒硝,能有效緩解因熱毒或瘀血導致的肢體腫痛、發熱等症狀,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肢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證候:
- 小兒急症:如「卒風」(突發性風證)、「驚癇天吊」(抽搐、角弓反張)、「急驚」(高熱驚厥)、「走馬喉閉」(急性喉部腫閉),多因風熱或痰涎壅盛所致,病勢急暴。
- 成人口眼喎斜:類似中風面癱症狀,推測屬風痰阻絡。
- 風涎裹心:痰涎壅塞心竅,可能表現為神昏、躁動或癲癇。
此方針對「風、痰、熱」交織的實證急症,以「吐下頑涎」為治療手段,迅速祛除病邪。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與作用
- 巴豆(半兩,不去油):
- 性味辛熱大毒,峻下冷積,攻逐痰涎,具強烈瀉下與催吐作用。「不去油」增強其瀉下之力,用於開通閉塞。
- 川大黃(1兩):
- 苦寒瀉火通便,與巴豆同用可制約其熱性,協同攻下實熱痰結。
- 樸消(半兩):
- 咸寒軟堅瀉下,助大黃清熱通便,稀釋痰涎以利排出。
2. 配伍特點
- 寒熱並用:巴豆熱性與大黃、樸消寒性相制,既防巴豆過熱傷陰,又協同攻逐痰涎。
- 吐下並行:巴豆「得熱則瀉,得冷則吐」(《本草綱目》),配伍熱茶送服,可能誘發嘔吐;大黃、樸消則導痰從下而出,雙通路祛邪。
- 劑量控制:小兒服「一字」(約0.3克),成人半錢(約1.5克),強調「中病即止」,避免過度耗傷正氣。
3. 治療原理
- 風痰熱壅塞時,痰涎阻塞氣機,導致驚癇、喉閉等症。此方通過:
- 瀉下通腑:大黃、樸消瀉熱通便,引痰火從腸道出。
- 催吐豁痰:巴豆刺激咽喉與胃腸,迫痰涎上吐下瀉,開通閉塞。
- 風隨痰消:中醫認為「治風先治痰」,痰涎去則風證自緩。
4. 配伍延伸思考
- 先服龍腦地黃膏:可能含冰片(龍腦)、生地黃等,先清熱開竅護陰,防止分肢散峻烈傷正,體現「標本緩急」的層次治療。
- 「油貼起」:或指以油脂(如麻油)調和藥粉,減緩巴豆對黏膜直接刺激,或助藥力黏附頑痰。
總結
分肢散以「峻吐瀉」為核心,針對風痰熱膠結的急症,利用巴豆的烈性與大黃、樸消的瀉熱作用,快速開通閉塞。其設計體現「急則治標」原則,尤適用於體質壯實、痰壅氣閉者,但須嚴格掌控劑量與適應症。
傳統服藥法
巴豆半兩(不出油),川大黃1兩,樸消半兩。
大黃為末,後入巴豆霜、樸消,一處細研,用油貼起。
每服半錢,熱茶下,吐下頑涎立愈。如小兒胸喉驚釣等,先服龍腦地黃膏1服,次服此藥1字,茶送下;上吐下瀉,以吐利得快為效。大人半錢,小兒1字。看虛實加減,只是1兩服見效,不宜頻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分肢散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不可過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分肢散, 出處:《宣明論》卷十四。 組成:巴豆半兩(不出油),川大黃1兩,朴消半兩。 主治:小兒卒風,大人口眼喎斜,風涎裹心,驚癇天弔,走馬喉閉,急驚,一切風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