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灰散
SAN HU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八七引《博濟》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4.3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灰散方中,加入巴豆,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引藥入肝: 巴豆性峻,走肝經,可引導其他藥物直達肝臟,更有效地治療肝膽疾病。三灰散多用於治療肝膽濕熱,巴豆能助藥物穿透肝膽,消散濕熱。
二、 通腑瀉熱: 巴豆為峻下藥,能強力瀉下通便,並能引導體內濕熱隨大便排出,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三灰散中其他藥物也多具清熱燥濕功效,巴豆的加入可加強其瀉熱通便的作用,更能徹底消除體內濕熱。
三灰散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的功效。
杏仁性平味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消積潤腸的功效。在三灰散中,杏仁與其他藥材如牡蠣、石膏等,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作用。
杏仁的潤肺作用可以緩解肺熱引起的咳嗽、咽喉乾燥等症狀,其降氣平喘作用則可緩解氣喘、呼吸困難等症。因此,杏仁在三灰散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方整體療效。
三灰散方劑中含有半夏,主要是利用其燥濕化痰的功效。
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三灰散主治痰熱阻肺,咳嗽氣喘,胸悶痰多,或痰粘難咯等症。半夏能有效 化解痰液,緩解氣喘,並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達到治療效果。此外,半夏也能 降逆止嘔,針對痰熱上逆所致的嘔吐,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灰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三灰散記載主治「小兒咳嗽」,其組成皆為炭化藥物,推測其病機針對咳嗽伴隨熱象或痰血者。古代醫家可能借炭藥收澀之性,清熱止血、斂肺止咳,尤其適合小兒稚陰體質,熱鬱肺絡或久咳傷肺絡之症。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側柏葉(焙,為末)
- 性味苦澀微寒,傳統用於涼血止血、化痰止咳。
- 焙炭後增強收澀之性,尤擅清肺熱、斂肺氣,可能緩解咳嗽痰中帶血。
棕櫚(燒存性)
- 味苦澀性平,燒炭後收澀力強,專於止血。
- 與側柏葉協同,可止肺絡出血,抑製咳嗽震動導致的黏膜損傷。
桐子(燒作炭)
- 桐子(如油桐種子)性味甘寒,古籍載其能「化痰、逐積」。
- 燒炭後減其毒性,存其滌痰之功,助側柏葉化痰熱,通肺氣而止咳。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炭藥」為核心,體現「灰能斂散、炭可固脫」的思路:
- 熱邪鬱肺:側柏葉、桐子炭清肺化痰,棕櫚炭固護肺絡,適用於咳嗽伴痰黏或血絲。
- 氣逆耗散:炭藥收澀之性可能穩定肺氣,防止久咳氣耗,適合小兒肺嬌易傷之體。
- 協同作用:三藥均經炭化,增強共性(斂肺止血),同時保留側柏葉之清、桐子之滌,共奏清热止咳、止血而不留瘀之效。
按語
此方結構簡練,反映古代對「炭藥」配伍的經驗智慧,尤其針對小兒咳嗽屬熱、痰、血交雜者。然方中桐子需考證品種(如非有毒之品),且炭藥性燥,若無熱象或陰虛乾咳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側柏葉(焙,為末)5錢,棕櫚(燒存性,勿令白色)3錢,桐子(燒作炭)2錢。
上為末。
分作2服,空心米飲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不宜多服。
- 本方不宜用於孕婦及小兒。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灰散,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十。 組成:敗棕、棕皮、桎木葉。 主治:血崩。
三灰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七引《博濟》。 組成:巴豆(去殼)、杏仁(去尖)、半夏等分。 主治:小兒咳嗽。
三灰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七。 組成:乾蝦蟆(燒)1分,白礬(燒)1分,皂莢子(燒)1分。 主治:小兒臍濕,逾月不止。
三灰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七。 組成:茅根灰3兩,牛皮膠灰2兩,麻(米凡)灰2兩。 主治:止血。主治:傷折骨碎,割刺皮肉,有瘡口出血不止。
三灰散, 出處:《證治要訣類方》卷三引楊氏方。 組成:側柏葉(焙,爲末)5錢,棕櫚(燒存性,勿令白色)3錢,桐子(燒作炭)2錢。 主治:崩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