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朱砂丸方中含有硃砂,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功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硃砂能夠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改善睡眠質量。
- 祛風止痛: 硃砂亦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耳鳴等症。其能清熱解毒,通絡止痛,對於風熱頭痛、耳鳴目眩等症有較好的療效。
巴豆在中藥方劑[小朱砂丸]中的使用是為了其強效的通便和排毒作用。巴豆能夠促使腸道蠕動,清除體內的積滯和毒素。在方劑中加入巴豆,有助於解決便秘和體內毒素問題,達到療效。
小朱砂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燥濕化痰的功效。小朱砂丸主治心煩不寐,心悸怔忡,兼見嘔吐,這與半夏的降逆止嘔作用相契合,有助於緩解患者的嘔吐症狀。
- 燥濕化痰: 半夏還能燥濕化痰,而心煩不寐、心悸怔忡等症狀,往往與痰濕阻滯心神有關。加入半夏有助於化解痰濕,使心神寧靜,從而改善睡眠品質,緩解心悸等症狀。
小朱砂丸方劑中加入杏仁,主要是為了宣肺止咳。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降氣止咳、潤肺化痰的作用。
對於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杏仁可以通過宣肺化痰,使痰液易於排出,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同時,杏仁還可以潤肺止咳,緩解肺部乾燥,改善咳嗽症狀。
因此,小朱砂丸中加入杏仁,可以有效地改善肺氣不利、痰濁壅滯所致的咳嗽等症狀,起到宣肺止咳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朱砂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小兒驚積、急驚發搐痰壅」,屬小兒急驚風範疇。其病機多因風痰上壅、心神受擾,症見突然抽搐、痰涎壅盛、煩躁驚啼。方中重用朱砂鎮驚安神,配伍膽星、半夏等化痰熄風之品,旨在平息內風、豁痰開竅,使神志得安,抽搐自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朱砂(君藥)
性寒質重,直入心經,善清心火、鎮驚安神,針對急驚風中「神亂」的核心病機。《本草綱目》載其「安魂魄,止驚悸」,為方中主藥。膽南星、半夏(臣藥)
- 膽星:苦涼,化風痰而解痙,尤擅治小兒痰熱驚風。
- 半夏(薑製):燥濕化痰、降逆和中,兼薑制減毒性,協膽星開泄痰濁。
兩藥共奏滌痰熄風之效,從痰熱根源切入。
人參、茯苓(佐藥)
- 人參:益氣固本,防金石藥傷正,並助心氣以寧神。
- 茯苓:健脾滲濕,杜絕生痰之源,兼安神定志。
此配伍體現「攻痰不傷正」的思維,尤其小兒臟器嬌嫩,需顧護脾胃。
珍珠、龍腦、麝香(使藥)
- 珍珠:清肝定驚,輔朱砂加強鎮驚之力。
- 龍腦、麝香:辛香走竄,開竅醒神,引藥直達病所,迅解痰蒙清竅之急。
配伍特點
- 鎮驚與化痰並重:朱砂、珍珠鎮靜,膽星、半夏化痰,標本兼顧。
- 通竅與固本兼施:麝香、龍腦宣通開閉,人參、茯苓健脾扶正,防峻藥耗氣。
- 劑型設計:蒸餅為丸(黍米大),適合小兒服用;金銀煎湯送服,取其清熱鎮驚之性。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鎮心肝、化痰熱、開神竅」三層作用,平息風陽、滌除痰濁,使氣機通暢、神魂安定,故對痰熱夾驚之證尤效。
傳統服藥法
朱砂1兩,膽星半兩,人參半兩,茯苓半兩,珍珠半兩,半夏(薑制)半兩,龍腦少許,麝香少許。
化風痰,安神。鎮驚化痰。
蒸餅為丸,如黍米大。
每服4-5丸,金銀湯送下,不拘時候。
忌食辣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朱砂丸有毒,使用時應嚴格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朱砂丸,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朱砂1錢(研細),巴豆30粒(去皮膜,出油盡),半夏(湯洗7遍,研爲末,炒)2大錢,杏仁5枚(去皮尖)。 主治:鎮心臟,化痰涎。主治:小兒驚積。急驚發搐痰壅。
小朱砂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九引《劉氏家傳》。 組成:朱砂1兩,膽星半兩,人參半兩,茯苓半兩,珍珠半兩,半夏(薑制)半兩,龍腦少許,麝香少許。 主治:化風痰,安神。鎮驚化痰。主治:小兒睡眠多驚,急驚風症;咳嗽失眠,心跳怔忡,痰厥昏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