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丸

朱砂丸

ZHU SHA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肺經 27%
心經 17%
腎經 9%
胃經 9%
大腸經 8%
脾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硃砂丸中包含半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硃砂丸主要用於治療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而痰濁阻心是其中常見病因之一。半夏可化解痰濕,使心神安寧,有助於改善失眠、驚悸等症狀。
  2. 降逆止嘔:半夏亦可降逆止嘔,有助於緩解因痰濁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在治療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時,患者常伴有心煩意亂、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加入方劑,可起到降逆止嘔的作用,提升療效。

硃砂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是硃砂。硃砂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主要是因為其獨特的藥性和療效。硃砂由於含有較高的汞,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常被用於治療癲癇、失眠等精神方面的疾病。硃砂丸的製作和使用講究配方的比例,硃砂的加入使得方劑能夠更好地發揮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的功效。

此外,硃砂的重金屬特性使其在某些情況下可作為驅邪安神的藥物。傳統中藥理論認為,硃砂能夠清心火、去煩熱,因此特別適用於因心火上炎所致的多種症狀。綜合來看,硃砂在硃砂丸中的應用,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也體現了中醫對藥物性質的深刻理解和運用。然而,因為其含汞的特性,使用時需謹慎,以免產生副作用。

硃砂丸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之功效。硃砂丸多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而肺氣不降,亦可導致心神不安。杏仁加入其中,可潤肺降氣,輔助硃砂安神定志,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2. 解毒消腫: 杏仁亦具有一定解毒消腫之功效,可緩解硃砂丸中硃砂可能引起的毒副作用。硃砂性寒,長期服用可能對肝腎造成負擔,杏仁則能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保障患者安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朱砂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膈熱」,即小兒因熱邪壅滯胸膈,表現為煩躁、口舌生瘡、口渴、便祕或小便赤澀等上焦熱證。方中重用朱砂清心鎮驚,配合輕粉、粉霜攻逐熱毒,透過瀉下使膈間熱邪從二便排出,屬「內消」之法,即從內化解熱結。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朱砂(1分)

    • 性味甘寒,入心經,善清心火、鎮驚安神。針對小兒膈熱可能伴隨的煩躁驚悸,朱砂可直折上炎之火,兼防熱擾心神。
  2. 膩粉(輕粉,1分)

    • 為氯化亞汞(甘汞),性烈有毒,能通利二便、攻逐痰熱。其性走而不守,可迅速開泄膈熱,從下竅排出。
  3. 粉霜(1分)

    • 為升華提煉的汞製劑(如白降丹),性更峻烈,具腐蝕攻毒之效,助輕粉加強瀉熱破結之力。

三、組方邏輯

  • 清熱與瀉下並行:朱砂清上焦心火,輕粉、粉霜攻下焦熱結,形成「上清下泄」之勢,使膈熱無所依附。
  • 劑型與服法設計
    • 以蔥湯送服,取其辛散通陽之性,助藥力上行膈間,再轉為下行瀉熱。
    • 五更(寅時)服藥,順應陽氣初升之勢,加強藥物攻逐效力。
    • 丸劑緩攻,搭配雞子白(性涼潤)為黏合劑,稍制汞類毒性,避免過傷正氣。

四、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除原文所述「膈熱」外,此方組合亦可能用於:

  • 熱毒內蘊引起的實熱便祕、癰瘡。
  • 痰熱壅盛所致癲狂躁動(因朱砂鎮靜、汞劑祛痰)。
    然需注意,此方含汞類峻藥,須嚴格把握劑量與適應證,中病即止。

總結:朱砂丸以金石猛藥為主,針對小兒體質「陽常有餘」的特性,短期峻瀉膈熱,體現「急則治標」的思路,後世應用需審慎辨證。

傳統服藥法


朱砂1分(細研),膩粉1分,粉霜1分(細研)。
內消。
上為末。用雞子白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丸,於五更初煎蔥湯送下。良久當利,如未利再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胰臟炎癲癇瘧疾小兒驚巒乳房腺體瘤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肺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女性乳房惡性腫瘤(乳腺癌)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妄想狀態急性脊髓灰白質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

相同名稱方劑


朱砂丸, 出處:《便覽》卷二。 組成:朱砂1錢(好者,水飛過)。 主治:瘧疾。

朱砂丸,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半夏5錢(制),辰砂5錢,杏仁30粒(去皮)。 主治:消痰。主治:小兒膈熱。

朱砂丸, 出處:《婦人良方》卷十八。 組成:黑附子半兩,桂心半兩,白薑半兩,巴豆1錢(醋浸,煮去皮,研)。 主治:産後虛中有積,結成諸疾。

朱砂丸,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朱砂1分,粉霜半分,膩粉半分,硇砂半分,白丁香半分,巴豆霜半分,乾漆末2分,青橘皮末5分。 主治:瘧。

朱砂丸, 出處:《得效》卷八。 組成:鐵粉1兩,天竺黃1兩,金銀箔20片,人參2錢,腦子半錢,生麝香1錢,輕粉2錢,真犀角2錢,海金沙1兩,朱砂5錢。 主治:鎮心神,化痰涎,退潮熱,利咽膈、止煩渴。主治:心恙熱證。

朱砂丸,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砒霜1兩6錢(研,入垍盒子,以赤石脂固縫,鹽泥固濟,燒令赤,候冷取出),杏仁70個,巴豆70個,木鱉子(炒焦)10個,黃蠟1兩3錢,黃丹2兩半,朱砂半兩,乳香6錢半。 主治:大人、小兒一切瀉痢,無問冷熱,赤白連綿不癒,癒而復發,腹中疼痛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