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頂丹

鶴頂丹

HE DI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誠書》卷十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3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脾經 23%
大腸經 15%
胃經 15%
心經 7%
肝經 7%
腎經 7%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鶴頂丹方劑中包含半夏,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項功效: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之效。鶴頂丹主治痰飲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半夏可有效祛除痰濁,改善呼吸道症狀。
  2. 降逆止嘔:半夏兼具降逆止嘔功效,能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噁心等症狀。鶴頂丹亦常用於治療脾胃不和、食積不消引發的嘔吐,半夏可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止嘔功效。

鶴頂丹方劑中加入杏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肺止咳: 杏仁味苦性平,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鶴頂丹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杏仁的加入可以有效緩解肺熱,促進痰液排出。
  2. 清熱解毒: 杏仁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輔助其他藥材清除體內毒素,進一步改善肺部炎症,達到治標治本的效果。

因此,鶴頂丹方劑中加入杏仁,不僅有助於潤肺止咳,更能清熱解毒,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鶴頂丹方中包含巴豆,主要原因有二:

一、 攻毒拔毒:巴豆性味辛熱,具有強力瀉下、消腫止痛之效,能將體內積聚的毒素、濕邪迅速排出體外,對於治療一些因毒邪入侵而引起的疾病,如瘡瘍腫毒、濕熱內蘊等,效果顯著。

二、 通絡開竅:巴豆可通經絡,開竅醒神,對於一些因經絡阻塞、氣血不通而引起的疾病,如中風、昏迷等,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然而,巴豆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且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鶴頂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鶴頂丹》為古代常用方劑,主攻「傷食發熱,腹脹便閉」,其證屬飲食積滞化熱,蘊結腸胃,導致氣機壅塞、腑氣不通。臨床表現為發熱(多因積熱內蘊)、腹部脹滿、大便閉結,甚或口舌生瘡、夜臥不寧等熱擾心神之象。其功效可歸納為:

  1. 消積導滯:化解食積,通暢腸腑。
  2. 清熱瀉火:清除腸胃積熱,兼解暑熱。
  3. 鎮心安神:安定心神,改善狂躁不寧。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瀉積熱、通腑氣」為核心,配伍層次如下:

  1. 君藥

    • 牙消(芒硝):苦鹹寒,瀉熱通便、軟堅散結,針對腑實便閉,直接攻下積滯。
    • 寒水石:辛鹹寒,清熱降火、除煩止渴,助牙消瀉腸胃實熱,兼解暑邪。
  2. 臣藥

    • 朱砂:甘微寒,重鎮安神、清心解毒,治熱擾心神之狂躁、口瘡。
    • 麝香:辛溫走竄,開竅醒神、活血散結,助藥力速達病所,並調暢氣機以除脹滿。
  3. 佐使藥

    • 甘草:甘平調和,緩和硝石峻烈之性,護胃和中,兼解毒。
    • 生薑水送服:溫中止嘔,反佐寒涼藥性,防傷胃陽。

加減配伍深意

  • 中暑加龍腦:龍腦(冰片)辛涼開竅,增強清暑醒神之效,新水(冷水)送服以清解暑邪。
  • 小兒積熱用薄荷汁:薄荷辛涼透熱,引藥上行清頭目,並散風熱、利咽喉,針對小兒心肝積熱。

三、方劑特色

  1. 攻補兼施:牙消、寒水石瀉下清熱為主,甘草和中為輔,避免峻猛傷正。
  2. 多途徑協同
    • 通便(牙消)與清熱(寒水石)並行,釜底抽薪;
    • 鎮靜(朱砂)與開竅(麝香)同用,調和心神;
    • 小兒用量減半,體現因人制宜。

總結
《鶴頂丹》通過瀉下積滯、清熱安神,解決「腸胃壅滯→化熱→擾神」的病機鏈,其組方體現「急下存陰」與「標本同治」的古代治法智慧,尤適用於實熱內結之證。

傳統服藥法


麝香(研)2兩半,朱砂(研,飛)100兩,牙消(枯研)125兩,寒水石粉110兩,甘草(炒,為末)35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每1兩2錢作10丸。
大人每服1丸,以溫生薑水化下。如治中暑,加生龍腦少許,同研細,以新水化下;小兒1丸分4次服,更量大小加減。小兒臟腑積熱,心神不寧,夜臥狂叫,口舌生瘡者,食後用薄荷自然汁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胰臟炎大便秘結原發性高血壓膽囊炎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大腸激擾綜合症咽喉痛腹瀉口乾口渴多痰心情煩燥心胸煩熱

相同名稱方劑


鶴頂丹,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明白礬1兩,真銀朱半兩。 主治:結胸,痰症發熱,或咽喉如拽鋸及痰厥。

鶴頂丹, 出處:《誠書》卷十。 組成:半夏(制7次)21粒,杏仁(制7次)21粒,巴豆(制)21粒。 主治:傷食發熱,腹脹便閉。

鶴頂丹, 出處:《局方》卷十。 組成:麝香(研)2兩半,朱砂(研,飛)100兩,牙消(枯研)125兩,寒水石粉110兩,甘草(炒,爲末)35兩。 主治:風壅痰實,咽膈不利,口乾煩渴,睡卧不安;中暑頭痛,躁渴不解。

鶴頂丹, 出處:《女科指掌》卷一。 組成: 鶴頂丹(《女科指掌》卷一。)出處:《女科指掌》卷一。組成:艾葉5兩(醋煮),牡蠣(煅)3兩,龍骨(煅)3兩,當歸2兩,附子1兩(炮),赤石脂3兩(煅,研)。主治:調經。 。 主治:調經。

鶴頂丹, 出處:《雞峰》卷七。 組成: 鶴頂丹(《雞峰》卷七。)出處:《雞峰》卷七。組成:辰砂(打碎千百遍,入水不住手研7日可用,浸去黃腳,别以器中瀝乾)5兩,青鹽5兩。主治:強腳膝,補氣,能令氣下行,安五臟,填骨髓,補諸虛,去萬病。 。 主治:強腳膝,補氣,能令氣下行,安五臟,填骨髓,補諸虛,去萬病。

鶴頂丹, 出處:《雞峰》卷四。 組成: 鶴頂丹(《雞峰》卷四。)出處:《雞峰》卷四。組成:辰砂5兩,椒紅5兩,青鹽5兩(上藥納銀瓶內,木塞瓶口,油紙封,重湯煮7晝夜,入地坑出火毒,1宿後入下藥),鹿茸5兩1分(酒浸,水洛,焙乾),參5兩,茅朮5兩9分。主治:強腳膝,補氣,能令氣下行,安五臟,填骨髓,補虛羸,去百病。 。 主治:強腳膝,補氣,能令氣下行,安五臟,填骨髓,補虛羸,去百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