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脹丸

XIAO ZH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1%
脾經 21%
肺經 21%
肝經 14%
大腸經 14%
腎經 6%
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消脹丸中加入半夏,主要是利用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來達到消脹的目的。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的特性,能將停滯於胃腸的濕痰之氣排出,達到消脹的效果。另一方面,半夏也能降逆止嘔,對於因濕痰阻滯胃氣,導致的嘔吐、腹脹等症狀,也能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消脹丸中加入半夏,能有效地消解因濕痰阻滯而引起的胃腸脹滿、嘔吐等症狀,達到消脹的目的。

消脹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消脹: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其具有行氣消脹、破氣散結之效。對於因氣滯、食積導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枳殼能疏通氣機,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消食化積,緩解脹痛。
  2. 降逆止嘔: 枳殼能降逆止嘔,適用於因胃氣上逆、脾胃不和導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消脹丸中加入枳殼,有助於緩解胃氣上逆,促進消化吸收,減少嘔吐的發生。

消脹丸中包含巴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破氣消積:巴豆性峻烈,味辛,能瀉熱通便,驅除腸胃積滯。對於脹滿、腹痛、便祕等症狀,巴豆能強力破除氣機阻滯,使腸道通暢,消除積聚。
  2. 攻逐寒凝:消脹丸常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脹滿,而巴豆辛溫,能溫中散寒,化解寒邪凝滯,使氣血流通,解除脹痛。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嚴格控制劑量,並配合其他藥物以減輕其毒副作用。服用前應諮詢專業醫師,避免自行服用。

主治功效


消脹丸

組成:

半夏:

  • 性辛、溫,味苦、辛,有毒
  • 歸肺、脾、胃經
  • 功效: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
  • 外用於治療皮膚腫瘤、毒蛇咬傷等

枳殼:

  • 性寒、苦、辛
  • 歸肺、脾、大腸經
  • 功效: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 適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咳嗽痰多、喘息氣促;食積不消、腹脹腹痛;胃氣上逆、嘔吐呃逆
  • 具有破氣、行氣、消痞、散結、除痰、止痛、緩瀉等功效

巴豆:

  • 性溫,味苦、辛,有毒
  • 歸肺、脾、大腸經
  • 功效: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
  • 適用於寒邪食積、胸腹脹滿急痛、大便不通、泄瀉痢疾、水腫腹大、痰飲喘滿、喉風喉痹、癰疽、惡瘡疥癬、急性、慢性腸炎、慢性痢疾、急性闌尾炎、瘡瘍、腫毒、皮膚瘙癢等症狀

主治功效:

  • 小兒肚子劇烈疼痛,並且心口以下的部位脹滿

用法用量:

  • 口服,一次3-5克,一日2-3次

禁忌: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禁用
  • 不宜與其他瀉藥同用
  • 服用期間忌食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總結: 消脹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瀉下逐水等功效,常用於治療小兒肚子劇烈疼痛,並且心口以下的部位脹滿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半夏半兩,枳殼半兩,巴豆2-7粒(同上炒黃去豆)。上為末,糊丸如小豆大。
3歲30丸,陳皮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同名稱方劑


消脹丸, 出處:《袖珍》卷三。 組成:木香1兩,茯苓1兩,厚朴(制)1兩,大黃,澤瀉1兩半,滑石6兩,黑牽牛6兩。 主治:脹滿。

消脹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三引《全嬰方》。 組成:半夏半兩,枳殼半兩,巴豆2-7粒(同上炒黃去豆)。 主治:小兒腹急,並心下滿。

消脹丸, 出處:《袖珍》卷三。 組成:陳倉米2兩,蓬朮1兩半,三棱1兩半,香附子1兩半(醋煮,焙),乾薑(炮)5錢,巴豆49粒(與米同炒黃色,裹1宿,去豆),青皮1兩,陳皮1兩。 主治:脹滿。

消脹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法曲4兩(焙),乾葛2兩,肉桂(去粗皮)1兩,蕤仁30粒,巴豆25粒(去皮油,生用),陳橘皮(去白)1兩,檳榔半兩,木香1兩,縮砂仁1兩,黑牽牛1升(用無灰酒10升浸1宿,取出焙乾)。 主治:推氣退腫。主治:蠱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