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枳巴丸方劑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行氣消積: 枳殼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嘔的功效。方劑中加入枳殼,有助於疏通氣機,消除積滯,緩解因氣機阻滯、痰濕壅阻所致的胸悶、腹脹、嘔吐等症狀。
- 降氣止嘔: 枳殼善於降氣止嘔,可治療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呃逆等症狀。方劑中加入枳殼,有助於降逆止嘔,緩解胃腸不適。
總之,枳殼在枳巴丸方劑中起到行氣消積、降氣止嘔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枳巴丸中加入巴豆,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積導滯: 巴豆性峻,具有強力瀉下作用,可快速排除腸胃積滯,對食積不化、腹脹便祕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活血化瘀: 巴豆微毒,可引血下行,散瘀消腫,對瘀血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等症狀亦有治療作用。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切勿自行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枳巴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本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酒食所傷,遂成痔疾,發則便血」,意指因長期過食肥甘厚味、飲酒無度,導致濕熱積滯下注大腸,瘀阻肛絡,形成痔瘡,發作時伴隨便血。此證屬濕熱瘀結,氣機壅滯,治需行氣導滯、消積散結,兼以涼血止血。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主藥:枳殼與巴豆之配伍
枳殼(去瓤後與巴豆同製):
性味苦辛微寒,主入脾、胃、大腸經,傳統用於「破氣行痰,消積除痞」。其功能寬中下氣,善治腸道氣滯。與巴豆同煮後,枳殼吸附巴豆峻烈之性,轉為緩消積滯、散結通絡之力,專攻痔疾之瘀熱壅塞。巴豆(去殼後與枳殼同煮並棄去):
辛熱大毒,傳統用於「攻堅瀉積,開竅逐痰」。此方巧用其辛熱破滯之性,通過醋煮令藥性滲入枳殼,間接發揮「以熱行瘀」之效,破除腸道濕熱瘀阻。棄巴豆不用,既減其毒性,又留其「通透」之能,避免峻下傷正。
2. 輔佐與賦形
米醋煮製:
醋性酸收,能軟堅散結、緩和藥性。枳殼經醋煮後,增強其消痔散瘀之效,並助巴豆藥性滲透,轉峻烈為緩攻。醋煮麵糊為丸:
麵糊黏合丸劑,緩和藥效;醋製丸劑兼引藥入肝經(肝主疏泄,調節氣機),助枳殼行氣解鬱。臘茶湯送服:
臘茶(陳年茶)性涼苦澀,能清熱解毒、收斂止血,可制約枳殼、巴豆殘留之溫性,兼緩解痔瘡出血。
邏輯推導之功效機制
行氣破滯:
枳殼主導行氣寬腸,解除酒食積滯所致氣機壅塞;配伍巴豆之「通竅」作用,間接破除腸道氣血瘀滯,緩解痔核腫痛。消積散結:
巴豆雖棄,其辛熱之性已透過醋煮融入枳殼,助其消散腸道濕熱凝結之痔核,改善局部瘀血。涼血止血:
枳殼微寒,配臘茶清涼收澀,針對「便血」症狀,涼血而不留瘀,止血而不礙滯。
總結:全方以「通」為用,通過行氣、消積、散結,調節腸道氣血運行,使濕熱瘀阻得解,痔疾自緩。其配伍精妙在於「借巴豆之勢而避其毒」,體現古人「去性取用」的製劑智慧。
傳統服藥法
枳殼(去瓤,每兩片入巴豆去殼者1粒,合在內,以線扎定,用米醋煮軟爛黑色,去巴豆,銼碎,焙乾)。
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臘茶湯送下,不拘時候。疾作服之,不宜多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枳巴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枳殼(去瓤,每兩片入巴豆去殼者1粒,合在內,以線紮定,用米醋煮軟爛黑色,去巴豆,銼碎,焙乾)。 主治:酒食所傷,遂成痔疾,發則便血。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