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丸子

LI WA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30.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9%
肺經 19%
肝經 19%
脾經 14%
腎經 14%
大腸經 7%
心經 7%
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痢丸子方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其止嘔降逆燥濕化痰的功效。

痢疾患者常伴有噁心嘔吐,半夏能降逆止嘔,緩解不適。此外,痢疾多因濕熱內蘊,導致脾胃受損,痰濕阻滯。半夏性燥,能燥濕化痰,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止瀉

因此,半夏在痢丸子方中扮演着止嘔降逆燥濕化痰的重要角色,有助於緩解痢疾患者的症狀。

痢丸子方劑中包含巴豆,主要原因在於其 峻下逐滯 的功效。巴豆性味辛熱,具有強力瀉下作用,可迅速清除腸道積滯,對寒濕凝滯、食積停滯導致的痢疾、腹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必須在醫師指導下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此外,患者體質虛弱、脾胃虛寒、孕婦、哺乳期婦女等應禁用巴豆。

痢丸子方劑中加入百草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百草霜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痢疾多因濕熱蘊結腸胃,引起腹痛、腹瀉等症狀。百草霜可清熱瀉火,解毒止痢,緩解痢疾症狀。
  2. 收斂止瀉: 百草霜同時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痢疾患者常伴隨腸道功能紊亂,導致腹瀉不止。百草霜可收斂腸道,減少水分流失,緩解腹瀉症狀。

因此,痢丸子方劑中加入百草霜,能夠有效清熱解毒、收斂止瀉,達到治療痢疾的目的。

痢丸子方劑中含有墨,乃因墨具有收斂止瀉之效。

墨,性寒,味苦澀,入肝、脾、腎經。其收斂固澀之性,能止瀉止血,且能清熱解毒,故常用於治療痢疾、泄瀉等症。

墨在痢丸子方劑中,與其他藥物配合,可發揮更佳的療效。例如,墨與黃連、白芍等藥物配伍,可加強其清熱止瀉作用;與白礬、牡蠣等藥物配伍,可加強其收斂止血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痢丸子」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主要描述了兩種與痢疾相關的方劑:

1. 《秘傳外科方》中的訶子方:

  • 主治: 赤白痢。
  • 組成: 訶子(煨熟與生用各六個)。
  • 用法: 訶子去核取肉,焙乾為末。赤痢用生甘草煎湯調服,白痢用炙甘草煎湯調服。空腹服用,嚴重者可再服一次。
  • 治療原理: 訶子具有收澀固脫、止瀉的功效。煨訶子長於溫中止瀉,生訶子長於清熱解毒。赤痢多屬濕熱,故用生甘草清熱解毒;白痢多屬虛寒,故用炙甘草溫中補虛。

2. 《丹溪治法心要》中的罌粟殼方與痢丸子:

  • 罌粟殼方:

    • 主治: 久痢。
    • 組成: 罌粟殼(半兩)、樗白皮(一錢)、黑豆(二十一粒)。
    • 用法: 同煎,食前服用。
    • 治療原理: 罌粟殼有收斂止瀉、止痛的作用;樗白皮清熱燥濕、止瀉;黑豆補腎益陰。此方主要針對久痢不止,取其收澀止瀉之功。
  • 痢丸子:

    • 主治: 痢疾,尤其是時氣發熱的痢疾。
    • 組成: 側柏葉、黃連、黃柏、黃芩、當歸、芍藥、粟殼、生地黃、地榆、枳殼、香附、木香、檳榔,米糊丸。
    • 用法: 服用七八十丸。
    • 加減: 有食積、腹痛加莪朮、三稜、縮砂;鮮血痢加黃連;小便不通加滑石、車前子;痢下血水加阿膠。
    • 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為主。黃連、黃柏、黃芩清熱燥濕解毒;側柏葉、地榆涼血止血;當歸、芍藥、生地黃養血和血;粟殼收澀止瀉;枳殼、香附、木香、檳榔行氣導滯;米糊和胃。根據不同症狀進行加減,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痢丸子」方劑分析

從古文內容中並未找到與「痢丸子」完全一致的方劑。但《丹溪治法心要》中描述的「痢丸子」與之最為接近。

《丹溪治法心要》中「痢丸子」的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這個方劑以清熱燥濕、解毒止痢、涼血止血、行氣導滯為主要治療原則。適用於濕熱痢疾,症見痢下赤白膿血、腹痛、裡急後重、發熱等。

  • 清熱燥濕解毒: 黃連、黃柏、黃芩苦寒,能夠清熱燥濕,解毒止痢,是治療濕熱痢疾的主藥。
  • 涼血止血: 側柏葉、地榆涼血止血,針對痢下膿血的症狀。
  • 養血和血: 當歸、芍藥、生地黃滋陰養血,緩解因熱毒傷陰耗血引起的症狀,並可調和氣血,減輕腹痛。
  • 行氣導滯: 枳殼、香附、木香、檳榔理氣行滯,消除腹脹、裡急後重等症狀。
  • 收澀止瀉: 粟殼收斂固澀,用於止瀉。
  • 和胃: 米糊和胃,保護胃氣。

加減變化:

  • 食積、腹痛: 加莪朮、三稜、縮砂以消食化積,增強止痛效果。
  • 鮮血痢: 加黃連以增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力。
  • 小便不通: 加滑石、車前子以利尿通淋。
  • 痢下血水: 加阿膠以補血止血。

總之,這個「痢丸子」方劑配伍嚴謹,針對濕熱痢疾的病機,辨證施治,靈活加減,體現了中醫治療痢疾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大半夏2個,巴豆2粒(去殼),百草霜1錢,京墨1枚(如半夏大)。
上研為末,用黃蠟3錢、清油少許,溶和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7丸,紅痢,甘草湯送下;白痢,乾薑湯送下;暑泄,冷熟水吞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有毒,用量不宜過大。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痢丸子, 出處:《醫統》卷九十三。 組成:大半夏2個,巴豆2粒(去殼),百草霜1錢,京墨1枚(如半夏大)。 主治:痢疾,暑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