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膏

蓖麻膏

BI MA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經驗廣集》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2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心經 25%
脾經 25%
大腸經 25%
肺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蓖麻膏作為一種傳統中醫藥方,其配方多用於外治法,主要針對皮膚病變、腫瘍、瘀傷等症狀。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杏仁這一味藥材。杏仁性溫味苦,歸肺、大腸經,在中醫裡被認為具有良好的潤燥、止咳及通便效果。雖然杏仁多見於內服方劑,但其應用於外用方如蓖麻膏中,主要是利用其含有的豐富油質成分,可起到軟化皮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

杏仁中的脂肪油成分對皮膚有很好的滋潤效果,能幫助改善乾燥、粗糙等問題,並有助於藥物成分的滲透吸收。此外,杏仁還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對於因皮膚乾燥而引起的發紅、瘙癢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效果。因此,在蓖麻膏這種外用藥膏中加入杏仁,不僅能夠提升藥效,還能夠增強皮膚的保護功能,促進病變部位的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中藥方劑「蓖麻膏」主治「鼠瘡」,即瘰癧(淋巴結結核)之俗稱,其特徵為頸部或腋下出現串珠狀結核,可潰破流膿成瘻管,或長期未潰。此方強調「不拘已破未破」,顯示其適用於瘰癡的不同病理階段,無論腫塊初期未化膿,或後期已潰爛,皆可外貼使用,具消腫散結、拔膿生肌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瀝青(松香)
    性味苦溫,入肝脾經,傳統用於「排膿拔毒、生肌止痛」。其黏稠性質能形成保護層,防止外邪入侵已潰瘍面;加溫軟化後貼敷,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幫助消散未破之腫塊。

  2. 蓖麻子
    辛平有毒,具「通絡拔毒、消腫散結」之效。其脂肪油成分能滲透皮膚,刺激局部組織充血,增強藥物吸收;古人取其「追膿逐腐」之力,尤擅長處理頑固性瘡瘍。

  3. 杏仁
    苦微溫,含油脂及微量氫氰酸,《本草綱目》記其能「殺蟲消腫」。與蓖麻子協同,可軟化角質、促進藥物滲透,並緩解蓖麻子對皮膚的刺激性。

配伍邏輯
三藥皆具油脂黏性,共搗後形成膏狀,能緊貼患處持久發揮藥效。

  • 未破階段:瀝青與蓖麻子辛溫走竄,可疏通淋巴淤滯;杏仁潤散,助其透入痰核。
  • 已破潰瘍:瀝青拔毒生肌,蓖麻子排膿,杏仁抑制局部感染(古人謂「殺蟲」),三者協力清除腐敗組織。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外治「以毒攻毒」為核心,利用藥物局部刺激作用,誘發炎症反應(如輕度發紅發熱),加速淋巴結內痰濕瘀毒的代謝。其黏附性既可封閉潰瘍面,亦能通過皮膚吸收藥效,調節患處氣血,達到「結者散之,潰者斂之」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瀝青1兩,蓖麻49粒,杏仁(去皮尖)13粒。
上共搗,自然粘軟成膏。
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貝爾氏癱瘓麻疹顏面神經麻痺

相同名稱方劑


蓖麻膏,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蓖麻子(去殼)。 主治:口眼歪斜。

蓖麻膏, 出處:《經驗廣集》卷四。 組成:瀝青1兩,蓖麻49粒,杏仁(去皮尖)13粒。 主治:鼠瘡,不拘已破未破。

蓖麻膏,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四。 組成:蓖麻子(去殼,别研)2兩,木鱉子(去殼,别研)2兩,蒼耳(燒去煙)1兩,雄黃1兩(别研),金毛狗脊(去毛)半兩。 主治:打撲閃肭;或酒後卧濕地,或原有寒濕,臂腫冷麻;一切癰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