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肺丸

BU FE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2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心經 25%
脾經 25%
大腸經 25%
肺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肺丸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對於肺燥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杏仁能有效潤澤肺部,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2. 宣肺平喘: 杏仁具有宣肺平喘的功效,可以緩解肺氣鬱結、呼吸不暢等症狀。對於因肺氣不足引起的咳嗽喘息,杏仁能幫助疏通肺氣,改善呼吸功能。

因此,補肺丸中加入杏仁,可以有效地達到潤肺止咳、宣肺平喘的功效,對於肺部疾患的治療具有重要作用。

主治功效


補肺丸主治功效分析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各古籍記載,補肺丸的主要成分為杏仁,並以童子小便浸泡後製成。其治療原理主要圍繞以下幾點:

  1. 杏仁的止咳平喘作用: 《本草圖經》及《本草綱目》均記載劉禹錫《傳信方》中補肺丸以杏仁為君藥,明確指出其主治咳嗽。杏仁味苦性溫,具有降氣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肺氣上逆引起的咳嗽具有直接的治療作用。
  2. 童子小便的特殊作用: 使用童子小便浸泡杏仁是本方的一大特色。古人認為童子小便具有滋陰降火,清熱解毒的作用。這種處理方式,可能一方面是為了軟化杏仁,使其易於研磨,另一方面也可能透過童子小便的特殊功效,來輔助杏仁的藥性,增強補肺丸的療效,特別是針對虛火上炎導致的咳嗽。
  3. 多層次的治療作用: 《聖濟總錄》記載補肺丸主治“肺虛喘咳少氣”,以及“肺氣上壅,久病咳嗽,咽膈隘塞,語聲不出,津液乾燥,痰毒頭痛”等症狀。這說明補肺丸不僅止咳,還具有補益肺氣,潤肺化痰,甚至緩解咽膈不適、聲音嘶啞等功效。這可能與杏仁的降氣作用以及童便的滋陰清熱作用相互協同有關。
  4. 多種病理狀態的應用: 《秘傳劉伯溫家藏接骨金瘡禁方》中提到,肋骨斷裂後可以使用補肺丸,雖然主要用於接骨後調理,但也暗示了補肺丸在損傷後能起到恢復肺功能的作用。此外,《千金翼方》也提到補肺丸可治療肺氣不足、失聲胸痛等症狀,進一步證實其補肺作用。
  5. 與呼吸吐納的結合: 《養生類要》中提到,配合吐納呼吸法使用補肺丸,以加強其療效,說明此方不僅僅是藥物,還可結合養生方式,以達強化臟腑功能的目的。

主治病症總結

根據古籍記載,補肺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各種咳嗽: 包括久咳,肺虛咳,及伴有喘息,痰多的咳嗽。
  • 肺虛症狀: 如氣短、少氣、聲音嘶啞、胸痛等。
  • 肺氣上壅: 咽喉不適、咽膈隘塞。
  • 肺熱津傷: 口乾舌燥,痰液粘稠。
  • 部分損傷後的恢復: 例如肋骨斷裂後的肺部調理。

總結

補肺丸以杏仁為核心,利用童子小便的特殊藥理作用,使其不僅能止咳平喘,還能潤肺化痰,補益肺氣,對於多種因肺部問題引起的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療效不僅體現在藥物本身,更體現在與養生方式的結合,這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治療理念。

傳統服藥法


麥門冬(去心)2兩,款冬花2兩,白石英2兩,桑根白皮2兩,桂心2兩,五味子3合,鐘乳5分(研為粉),乾薑1兩,大棗1百枚。
上為末,以棗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以飲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咳血咳嗽氣喘肺結核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心包炎心肌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嗜眠症(嗜睡症)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身體容易出汗

相同名稱方劑


補肺丸, 出處:《本草圖經》引《傳信方》(見《證類本草》卷二十三)。 組成:杏仁2大升(山者不蛀,揀卻雙仁及陳臭)。 主治:咳嗽。

補肺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八。 組成:鍾乳粉半兩,人參半兩,白石英半兩,阿膠(炙令燥)1兩,五味子1兩,甘草(炙,銼)3錢,細辛(去苗葉)2錢。 主治:肺虛喘咳少氣。

補肺丸, 出處:《中西醫結合雜誌》(1983;9:423)。 組成:黃耆200g,黨參200g,白朮150g,防風30g,蛤蚧5對。 主治:肺氣虛,咳後氣短,久咳,倦怠無力,自汗,語音低微。

補肺丸, 出處:《千金翼》卷十五。 組成:麥門冬(去心)2兩,款冬花2兩,白石英2兩,桑根白皮2兩,桂心2兩,五味子3合,鍾乳5分(研爲粉),乾薑1兩,大棗100枚。 主治:肺氣不足,失聲胸痛,上氣息鳴。

補肺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八十六引《千金月令》。 組成: 補肺丸(《醫方類聚》卷八十六引《千金月令》。)出處:《醫方類聚》卷八十六引《千金月令》。組成:乾地黃1斤(湯淨洗),杏仁半斤(湯去皮尖)。主治:補肺。 。 主治:補肺。

補肺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組成:百部(焙)2兩,貝母(去心)2兩,山芋2兩,阿膠(炙令燥)2兩,天門冬(去心,焙)1兩,桔梗(炒)1兩,防風(去叉)1兩半,人參1兩半,甘草3兩(生),半夏2兩(搗羅爲末,先以鵝梨汁1盞,生薑自然汁1盞,同熬,至一半入半夏末熬成膏)。 主治:肺氣上童,久病咳嗽,咽膈隘塞,語聲不出,津液乾燥,痰毒頭痛,心神恍惚,及勞嗽咯血、呀呷等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