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聖石丹方劑中加入礞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火解毒:礞石性寒,味甘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能有效治療因熱毒內蘊導致的各種病症,如高熱、口渴、煩躁、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
- 化瘀止痛:礞石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有一定的療效。
聖石丹方劑中加入礞石,正是利用其清熱解毒、化瘀止痛的特性,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聖石丹中加入丁香,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可溫中散寒,止痛止嘔,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客胃導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聖石丹本身也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加入丁香可加強其療效。
- 行氣活血,消腫止痛:丁香還具有一定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氣血瘀滯、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等,也有一定療效。聖石丹中可能也包含其他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藥材,加入丁香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其止痛效果。
聖石丹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有二:
- 理氣止痛:木香味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效。聖石丹常用於治療胃脘疼痛、腹脹、食積等症,木香可疏肝理氣,緩解胃腸痙攣,改善疼痛症狀。
- 燥濕止瀉:木香還具燥濕止瀉之功,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濕邪內困引起的腹瀉。聖石丹可能因其方劑特點或針對的病症,需要加入木香以增強止瀉效果。
聖石丹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本,增強體質: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固本、益氣養血的功效。聖石丹常用於治療氣虛體弱、脾胃不健等症,而人參可增強患者體質,促進機體恢復。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聖石丹中可能含有其他性寒或涼性的藥材,加入人參可起到調和藥性、平衡寒熱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寒,同時也有助於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療效。
聖石丹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聖石丹作為治療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的方劑,茯苓可以健脾益氣,利水滲濕,從根本上改善心神不寧的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 茯苓在聖石丹中與其他藥物配合,發揮協同作用。例如,茯苓與丹參、遠志等藥物搭配,可以加強活血化瘀、寧心安神的作用,進一步提高療效。
聖石丹方劑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一、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聖石丹多用於治療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半夏可有效祛除痰濕,暢通氣道。
二、 和胃降逆: 半夏還可降逆止嘔,對於因痰濕阻滯胃氣所致的噁心嘔吐,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聖石丹中常與其他具有和胃降逆作用的藥物配合使用,以達到更佳的療效。
聖石丹中包含陽起石,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清熱解毒,化瘀止痛:陽起石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血瘀疼痛等症狀。
- 利濕化石,通淋止痛:陽起石亦能利水通淋,化石排石,適用於治療泌尿系統結石、濕熱下注等病症。
因此,聖石丹配方中加入陽起石,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化瘀止痛以及利濕化石的功效,以治療相關疾病。
「聖石丹」方劑中包含「阿魏」,主要原因如下:
- 行氣止痛: 阿魏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消積散結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寒凝經絡引起的疼痛,阿魏能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 溫陽散寒: 阿魏性溫,能溫陽散寒,對於寒邪侵襲所致的腹痛、肢冷等症狀,阿魏能起到溫中散寒的作用。
因此,阿魏在「聖石丹」方劑中起到行氣止痛、溫陽散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病患的症狀。
聖石丹方中使用巴豆,主要原因在於其峻烈瀉下之效,用於治療頑固性便祕。巴豆性熱,味辛,入脾、胃、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消積化痰。對於積滯內停,腸道燥結,甚或腸道麻痺所致的便祕,巴豆可強力刺激腸道蠕動,使積滯得以下泄,達到通便之效。但巴豆性峻,不可隨意服用,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以免造成腹痛、腹瀉、脫水等副作用。
聖石丹方中包含杏仁,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之效。聖石丹多用於治療肺燥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杏仁可潤肺化痰,緩解咳喘,配合其他藥物,起到協同作用。
2. 降氣止嘔: 杏仁亦有降氣止嘔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胃氣上逆、呃逆嘔吐等症狀。聖石丹部分方劑可能兼具降氣止嘔之效,杏仁的加入有助於緩解胃部不適,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聖石丹」是一種治療小兒因胃虛寒導致嘔吐反胃的藥物,其主要成分包括礞石、丁香、木香、人參、茯苓、半夏、陽起石、阿魏、巴豆、杏仁等。
礞石:具有收澀、固脫、止汗、止瀉、止帶的功效,用於治療崩漏、脫肛、虛汗、泄瀉、帶下等症狀。
丁香:具有溫中降逆、止嘔、止瀉、行氣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胃寒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
木香:具有行氣止痛、消食化積、溫中止瀉的功效,用於治療胃脘脹悶、腹痛吐瀉、消化不良等症狀。
人參: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用於治療氣虛乏力、心悸失眠、食少便溏等症狀。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寧心益智的功效,用於治療水腫、尿少、心悸失眠、驚悸健忘等症狀。
半夏:具有化痰止嘔、降逆平喘、消腫散結的功效,用於治療痰多嘔吐、咳嗽氣喘、咽喉腫痛、乳腺增生等症狀。
陽起石:具有溫腎壯陽、止血清熱的功效,用於治療陽痿、早洩、遺精、便血、尿血等症狀。
阿魏:具有破血行瘀、消腫止痛、解毒殺蟲的功效,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毒蛇咬傷、蟲咬皮炎等症狀。
巴豆:具有瀉下通便、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便祕、大便不通、咽喉腫痛、頭痛目眩等症狀。
杏仁:具有潤腸通便、降氣止咳、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的功效,用於治療腸燥便祕、咳嗽氣喘、口乾舌燥、蛔蟲病等症狀。
「聖石丹」中各藥材相互配伍,共同發揮溫中降逆、止嘔止瀉、健脾益氣的功效,有效緩解小兒因胃虛寒導致的嘔吐反胃症狀。
傳統服藥法
礞石4兩(炭火燒一伏時),不灰石2兩(炭火燒一伏時),母丁香1兩,木香1兩,人參(去蘆)1兩,白茯苓1兩,半夏半兩(湯洗7次,焙乾),真陽起石半兩(先同上為末),阿魏(湯化,去砂石,以面和成餅,焙乾)1錢,巴豆14個,杏仁14個(並連皮,燈上燒作炭,略存性)。
上為細末。湯泡蒸餅為丸,如荔枝子大。
每服1粒,水1大盞,入薑皂子大。擘破同煎,至5分放溫,時時服之。煎藥須用銀石器。
本方原名聖石散,與劑型不符,據《普濟方》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聖石丹,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引《經驗方》。 組成:礞石4兩(炭火燒1伏時),不灰石2兩(炭火燒1伏時),母丁香1兩,木香1兩,人參(去蘆)1兩,白茯苓1兩,半夏半兩(湯洗7次,焙乾),真陽起石半兩(先同上爲末),阿魏(湯化,去砂石,以面和成餅,焙乾)1錢,巴豆14個,杏仁14個(并連皮,燈上燒作炭,略存性)。 主治:小兒胃虛傷冷吐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