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和中丸

HUO XIANG HE ZH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2%
肺經 28%
胃經 17%
心經 11%
腎經 7%
肝經 1%
大腸經 1%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藿香和中丸方劑中包含藿香,主要原因有二:

  1. 芳香化濕,解表止嘔: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解表止嘔的功效。其揮發油成分可直接作用於胃腸道,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並能緩解暑濕引起的嘔吐、腹脹等症狀。
  2.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 藿香兼具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對於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發熱等症狀,藿香可通過疏風解表,達到止痛解熱的效果。

因此,藿香在藿香和中丸方劑中,起着化濕解表、疏散風寒的重要作用,對治療暑濕感冒、風寒感冒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藿香和中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中散寒,助藿香化濕: 丁香性溫,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功效,與藿香辛溫化濕相輔相成,增強了方劑溫中散寒、化濕止嘔的效果。
  2. 增強止嘔作用: 丁香入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配合藿香、佩蘭等藥物,可更有效地治療寒濕阻滯、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

藿香和中丸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祛邪:藿香和中丸主治暑濕嘔吐、胃腸不適,而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固表之功效。加入人參,可以補益脾胃,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暑濕邪氣,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2. 益氣健脾:暑濕之邪易損脾胃,導致脾胃虛弱,運化失調。人參可以益氣健脾,促進脾胃功能恢復,改善消化吸收,進一步增強機體抵抗力,配合藿香等藥物,更能有效治療暑溼證。

藿香和中丸中包含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燥濕止瀉: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止瀉之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濕邪困脾所致的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藿香和中丸主治暑濕感冒,而白朮可以輔助藿香祛暑解表,並增強脾胃功能,使脾胃恢復運化,進一步達到祛暑解表、止瀉的效果。
  2. 配伍增效,協同作用: 白朮與藿香、佩蘭等藥物相配伍,能起到增效的作用。藿香辛溫解暑,佩蘭芳香化濕,而白朮健脾益氣,三者協同作用,可更有效地祛暑化濕、健脾止瀉,從而達到治療暑濕感冒的目的。

藿香和中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藿香和中丸主治濕濁內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狀。茯苓可健脾燥濕,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脾胃功能,進一步加強和中化濕之效。
  2. 和胃止嘔: 茯苓亦有和胃止嘔之功,可緩解濕濁上擾、脾胃不和所致的嘔吐等症狀。與藿香、佩蘭等藥物配合,協同作用,增強和中止嘔的效果。

藿香和中丸中包含半夏,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降逆止嘔: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藿香和中丸主治濕濁內阻,脾胃不和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半夏可協同藿香、佩蘭等藥物,清熱化濕,降逆止嘔,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達到止嘔的效果。

二、調和藥性:藿香和中丸中,藿香、佩蘭等藥物偏於芳香化濕,但可能導致燥性偏強。半夏性溫,味辛,可以調和藥性,避免燥性過強,使藥物更平和,達到更好的療效。

藿香和中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與藿香、佩蘭等藥物配合,有助於化解脾胃濕濁,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提升藥效。

2. 芳香醒脾:陳皮香氣濃鬱,可醒脾開胃,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慾。與藿香、蒼朮等藥物搭配,可有效改善因脾胃不和導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提升療效。

藿香和中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配方旨在調理脾胃,解除消化不良等症狀。在該方中,巴豆的應用引人關注。巴豆,性熱味辛,歸肝、腎、大腸經,具有強烈的峻下冷積、逐水消腫功效。然而,因其劇毒特性,使用時需極為謹慎。在藿香和中丸中,巴豆被炮製減毒後使用,其目的在于增強方劑的化滯通便效果,對付頑固性消化道疾患。巴豆與其他藥材如藿香、陳皮等配合,能溫中散寒,和胃止瀉,使整體方劑達到平衡。這種配伍既發揮了巴豆的強力作用,又避免了其潛在毒性,體現了中醫“以毒攻毒”、“制約為用”的治療原則,彰顯了中醫藥學深邃的智慧。

此方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擅自增減劑量,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主治功效


藿香和中丸

【成分】 藿香、丁香、人參、白朮、茯苓、半夏、陳皮、巴豆。

【性味】 溫,微苦、辛。

【歸經】 脾、胃、肺、心。

【功效】 祛濕、止嘔、化痰、健脾胃。

【主治】

  1. 痰食不消:痰飲積滯,消化不良。
  2. 胸膈痞悶:胸部和腹部感到堵塞、不適。
  3. 頭目昏痛:頭暈頭痛。
  4. 嘔吐酸水:吐出酸性的胃液。
  5. 或心腹滿痛:心窩或腹部疼痛。
  6. 怠墮嗜臥:精神萎靡,喜歡臥牀休息。
  7. 痃癖氣塊:一種與氣血運行異常有關的疾病,表現為腹部有塊狀物,疼痛不適。

【方義】 藿香和中丸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各具不同的藥效。藿香、丁香、陳皮均具有芳香化濕、止嘔和健胃的作用。人參、白朮、茯苓均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半夏、巴豆具有化痰止嘔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祛濕、健脾、止嘔、化痰之功。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克,一日2-3次。

【注意事項】

  1. 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慎用。
  2. 脾胃虛弱者慎用。
  3. 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辛辣食物。

【總結】 藿香和中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祛濕、健脾、止嘔、化痰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痰食不消、胸膈痞悶、頭目昏痛、嘔吐酸水、心腹滿痛、怠墮嗜臥、痃癖氣塊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藿香葉1兩,丁香半兩,人參1兩半,白朮2兩,白茯苓(去皮)2兩,半夏(生薑製作曲)2兩,陳皮1兩(不去白),巴豆(去皮)2錢半(與陳皮同炒令巴豆黑色,揀去巴豆不用,只用陳皮)。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0-4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辛溫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下腹脹氣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胃酸食道逆流胃腸脹氣多痰眼睛模糊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藿香和中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四。 組成:藿香葉1兩,丁香半兩,人參1兩半,白朮2兩,白茯苓(去皮)2兩,半夏(生薑制作曲)2兩,陳皮1兩(不去白),巴豆(去皮)2錢半(與陳皮同炒令巴豆黑色,揀去巴豆不用,隻用陳皮)。 主治:痰食不消,胸膈痞悶,頭目昏痛,嘔吐酸水,或心腹滿痛,怠墮嗜卧,痃癖氣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