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安息香膏中包含安息香,主要是因為安息香具有以下特性:
- 溫通經絡,止痛散寒: 安息香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通經絡、止痛散寒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風寒濕痺引起的疼痛,特別是胸背、關節疼痛。
- 化痰止咳,消腫止痛: 安息香具有化痰止咳、消腫止痛的作用,能有效治療咳嗽、哮喘、咽喉腫痛等症狀。
因此,安息香膏中加入安息香,可以發揮其溫通經絡、止痛散寒、化痰止咳、消腫止痛等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安息香膏中加入桃仁,主要是基於其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
桃仁味苦甘,性平,入心、肝、大腸經。其藥性偏於活血化瘀,能有效改善氣血運行不暢,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同時,桃仁也能潤腸通便,有助於改善便祕,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毒素。因此,在安息香膏中加入桃仁,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作用,並能增強藥效。
安息香膏中加入莪朮,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 莪朮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安息香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莪朮的加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減輕疼痛。
- 消腫止痛: 莪朮還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跌打損傷、外傷引起的腫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消腫止痛的效果。
安息香膏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 全蠍性寒,味辛鹹,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安息香膏本身主治跌打損傷、骨折筋傷、瘀血腫痛,而全蠍的藥性恰好可以加強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促進傷口癒合。
- 祛風解毒,止癢: 全蠍還能祛風解毒,止癢,對於一些因風寒濕邪入侵導致的皮膚病、風濕痺痛等症狀,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安息香膏中加入全蠍,可以增強其治療範圍,提高療效。
安息香膏中加入阿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通止痛: 阿魏性溫,味辛、苦,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可以與安息香、乳香等藥材共同作用,溫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緩解疼痛。
- 消腫散結: 阿魏還具有消腫散結的功效,可以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腫塊,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阿魏的加入可以增強安息香膏的溫通止痛、消腫散結的作用,使其更有效地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
安息香膏中加入茴香,主要是利用其理氣止痛的功效。茴香性溫,味辛,歸肝、脾、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等作用。
安息香膏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咳嗽、胸痺痛、胃寒腹痛等症。茴香的加入,可以幫助溫暖脾胃,理氣止痛,緩解胸悶氣滯的症狀,配合其他藥材,發揮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安息香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出自《直指小兒》,主治「氣釣、內釣、蟲痛、外疝、心腹痛」,均屬小兒常見的氣滯、寒凝、蟲積或血瘀所致之疼痛證候。
氣釣與內釣:
- 氣釣(或稱盤腸氣痛)多因小兒氣機不暢,寒邪凝滯,腸胃痙攣,表現為陣發性腹痛、哭鬧不安、屈腰捧腹。
- 內釣則屬肝風內動,腹痛伴肢體抽搐,與驚風相關。
蟲痛:
- 因蛔蟲擾動腸道,致臍周劇痛,時作時止,或吐蟲便蟲。
外疝:
- 寒氣客於肝經,少腹或陰囊腫痛(如疝氣)。
心腹痛:
- 泛指胸腹寒凝、氣滯血瘀之痛證。
本方以行氣活血、溫散寒凝、殺蟲止痛為核心,適用於寒凝氣滯、蟲積夾瘀之實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解析
安息香(半兩)
- 味辛、苦,性平,入心、肝、脾經。
- 功效:開竅醒神、行氣活血、辟穢止痛。
- 作用:方中為君藥,善治心腹冷痛,氣滯血瘀,通絡散結。
桃仁(半兩,麩炒)
- 味苦甘,性平,入心、肝、大腸經。
- 功效:活血祛瘀、潤腸通便。
- 作用:助安息香化瘀通滯,針對血瘀腹痛。
蓬莪朮(半兩,濕紙裹煨)
- 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
- 功效: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 作用:破氣血之結,治癥瘕積聚、心腹脹痛。
史君子(半兩,焙)
- 味甘,性溫,入脾、胃經。
- 功效:殺蟲消積、健脾療疳。
- 作用:針對蟲積腹痛(如蛔蟲症)。
乾蠍(1分)
- 味辛,性平,有毒,入肝經。
- 功效:熄風鎮痙、通絡止痛。
- 作用:治內釣驚搐、經絡拘急疼痛。
阿魏(1錢)
- 味辛,性溫,入脾、胃經。
- 功效:消積殺蟲、散瘀化癥。
- 作用:與史君子協同殺蟲,兼化腸胃積滯。
茴香(3錢,炒)
- 味辛,性溫,入肝、腎、脾、胃經。
- 功效:溫腎暖肝、行氣止痛。
- 作用:散寒理氣,治寒疝腹痛。
(2) 配伍邏輯
- 行氣活血:安息香、莪朮、桃仁破滯通瘀,治氣滯血瘀之痛。
- 溫散寒凝:茴香、阿魏溫中散寒,針對寒疝冷痛。
- 殺蟲鎮痛:史君子、阿魏殺蟲消積,乾蠍熄風止痙。
- 劑型設計:煉蜜為膏,緩和藥性,便於小兒服用;薑薄荷湯送服,增強溫散與醒脾效果。
(3) 治療原理
本方通過:
- 行氣破滯:解除腸胃痙攣(氣釣)、疝氣拘急。
- 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瘀(如癥瘕腹痛)。
- 殺蟲消積:驅蛔止蟲痛。
- 溫經散寒:緩解寒邪凝滯之痛。
諸藥合用,標本兼治,適用於寒、瘀、蟲、滯交織的複雜痛證,尤其適合小兒體質「易虛易實」之特性。
傳統服藥法
安息香半兩,桃仁(麩炒)半兩,蓬莪朮(濕紙裹煨)半兩,史君子(焙)半兩,乾蠍1分,阿魏1錢,茴香(炒)3錢。
阿魏、安息香,酒少許,湯內蒸,去上沙,入余藥末研,煉蜜為膏,如皂子大。
以薑薄荷湯化下。
本方改為丸劑,名"安息香丸"(見《直指小兒》卷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安息香膏具有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的作用,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安息香膏,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引《莊氏家傳》。 組成:安息香半兩,桃仁(麸炒)半兩,蓬莪朮(濕紙裹煨)半兩,史君子(焙)半兩,乾蠍1分,阿魏1錢,茴香(炒)3錢。 主治:氣釣,內釣,蟲痛,外疝,心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