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頭餅子

針頭餅子

ZHEN TOU BING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5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11.67)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肝經 20%
脾經 20%
胃經 14%
大腸經 14%
肺經 8%
腎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針頭餅子]的組成中包含[巴豆],因為巴豆具有強效的瀉下作用,能夠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的積滯和便秘。巴豆對於治療腸道積滯、便秘有顯著效果。在[針頭餅子]中,巴豆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瀉下和排毒效果,幫助改善腸道健康。

針頭餅子方劑中含有阿魏,主要原因有二:

一、 行氣止痛:阿魏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針頭餅子治療的是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阿魏的溫通氣血作用,有助於解除寒凝,緩解疼痛。

二、 化瘀消腫:阿魏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的功效。針頭餅子治療的病症,往往伴隨著瘀血腫痛,阿魏的化瘀作用,可以促進瘀血消散,減輕腫脹。

中藥方劑[針頭餅子]的組成中包含[硫磺],因為硫磺具有燥濕解毒、消炎的作用。硫磺能夠有效去除體內的濕氣和毒素,對於改善由於濕毒引起的皮膚病變有顯著效果。在[針頭餅子]中,硫磺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燥濕解毒和消炎效果,幫助提升皮膚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針頭餅子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霍亂吐瀉,腹中疼痛」,即因暑濕、寒邪或飲食不潔導致的急性腸胃病症,症狀包含劇烈嘔吐、腹瀉、腹部絞痛等。古代醫家認為此類急症多因「寒濕凝滯」或「痰食積滯」阻遏中焦氣機,需以溫通祛滯、破積止痛為法治療。

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1. 巴豆(去殼,水煮後用)

    • 性味: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經。
    • 功效:峻下寒積、逐痰行水,為「斬關奪門」之藥。經水煮後毒性稍減,仍保留其強烈溫通特性,能迅速開通腸道閉塞,解除腹中冷痛。
  2. 阿魏

    • 性味:辛溫,歸脾、胃經。
    • 功效:消散積滯、辟穢化濁,善治「痰食瘀結」所致霍亂腹痛。其氣味濃烈,能破除穢濁之氣,與巴豆協同增強攻積之力。
  3. 硫黃

    • 性味:酸溫,有毒,歸腎、大腸經。
    • 功效:補火助陽、祛寒通便。古代用於「虛冷便秘」或「陰寒內盛」之證,與巴豆、阿魏配伍,可溫化寒濕、通陽散結。

治療原理推論

  • 溫通破積:三藥皆辛溫,巴豆與硫黃相配,以熱攻寒,破除腹中冷積;阿魏助其消散痰食穢滯。
  • 峻藥緩用:將藥丸「燒留3分性」(燒去大部藥性)後以薑湯送服,既減低毒性,又藉薑湯溫中止嘔,引藥力直達中焦。
  • 外治內效:針穿餅子火燒之法,可能取「火性炎上」之象,寓意驅散陰寒;另可通過外熱激發藥性,增強溫通效果。

總結

此方以巴豆為主,配伍阿魏、硫黃,形成「溫通峻下」之力,針對寒濕或痰食猝然閉阻中焦之急症。其製法與服法體現古代「去性存用」的毒藥控釋思維,符合「急症用峻藥」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巴豆20枚(去殼,用水半盞,煮盡水為度),阿魏1錢,硫黃1錢。上為細末,煮稀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捏作餅子。
每服1餅子,針頭穿定,燈焰上燒留3分性,淡生薑湯化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不可過量。

相關疾病


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上吐下瀉

相同名稱方劑


針頭餅子,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八。 組成:巴豆20枚(去殼,用水半盞,煮盡水爲度),阿魏1錢,硫黃1錢。 主治:霍亂吐瀉,腹中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