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黃膏中添加巴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解毒:巴豆味辛、性熱,入脾、胃經,具有峻下瀉熱、消腫解毒的功效。二黃膏以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為主要功效,而巴豆的峻下瀉熱作用可加速毒素排出,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 消散瘀血:巴豆具有破瘀散結的功效,對於熱毒蘊結、血瘀不通所致的症狀,可起到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的作用。二黃膏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瘀腫痛等病症,巴豆的破瘀散結作用有助於改善病症。
二黃膏中加入蜂蠟,主要是為了增強藥膏的黏性及延展性,並起到保護傷口、促進癒合的作用。
蜂蠟本身具有較強的親水性,與藥材中的其他成分能夠很好地融合,形成緻密的膏狀,方便塗抹於患處,並能有效地將藥效成分釋放到傷口部位。此外,蜂蠟的保護膜可以隔絕空氣和細菌的入侵,減少傷口的感染,並可以減少因外部刺激而造成的疼痛。同時,蜂蠟的滋潤作用可以促進傷口組織的修復,加快癒合速度。
二黃膏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 雄黃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在二黃膏中,雄黃與黃連、黃柏等藥材共同發揮作用,清熱解毒,治療濕熱蘊結、瘡瘍腫毒等病症。
- 外用安全: 雄黃外用時,能發揮其殺菌消炎的作用,且毒性較低,在二黃膏中,經過炮製處理後,雄黃的毒性被降低,安全性得到提升。
總而言之,雄黃在二黃膏中,發揮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作用,同時也經過炮製處理,降低毒性,以達到安全有效的效果。
二黃膏的組成中包含硫磺,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殺菌消炎: 硫磺性涼,具有殺菌、抗炎、止癢的作用,可抑制皮膚細菌感染,並消炎止癢,對於濕熱引起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瘡瘍等有明顯療效。
二、祛風止癢: 硫磺還具有祛風止癢的作用,可有效緩解皮膚瘙癢,並促進皮膚修復,對於風熱或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症狀,如風疹、蕁麻疹等有較好的緩解效果。
因此,二黃膏中加入硫磺,能夠有效發揮其殺菌消炎、祛風止癢的功效,進而達到治療皮膚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黃膏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一切瘡痏,疹痘後瘡」,泛指各類皮膚瘡瘍、潰爛及痘疹癒後所遺留的疤痕或未癒之瘡面。其功效推測為解毒殺蟲、斂瘡生肌,針對皮膚濕爛、化膿或久不收口之症,尤其適合熱毒鬱結或蟲毒所致的慢性瘡面。
組成藥物分析與邏輯推理
清油(3兩)
- 性味甘涼,潤燥滑膚,為膏劑基底,能緩和諸藥之燥烈,並助藥物滲透。
巴豆(20粒)
- 辛熱大毒,傳統外用能「破積排膿」,通過清油煎至微黑,減其烈性而存其腐蝕瘡瘍死肌之效,可祛腐生新。
黃蠟(1兩)
- 甘微溫,具收斂、固護瘡面之功,與清油相合可成膏體,保護創口並延緩藥效釋放。
雄黃(1錢)
- 辛溫有毒,外用擅長解毒殺蟲,對濕瘡、疥癬、蟲毒引發的皮膚潰爛有效,能抑制瘡面腐敗。
硫黃(1錢)
- 酸溫有毒,外用燥濕殺蟲,與雄黃協同增強解毒之力,尤針對慢性潰瘍或疹後餘毒未清之瘡。
治療原理推論
- 攻毒祛腐:巴豆去死肌,雄黃、硫黃殺蟲解毒,三者合用可清除瘡面腐敗組織與濕毒。
- 斂瘡生肌:黃蠟固護創面,清油潤澤防乾裂,促使新肉生長,適合久不癒合之瘡。
- 製劑思路:通過油煎巴豆去其峻烈,再入黃蠟調和藥性,使成溫和的膏劑,既保留藥效又降低對皮膚的刺激。
此方側重於「以毒攻毒」與「修復並行」,適用於毒邪深伏、瘡面頑固之症,然需辯證使用於實證、熱毒或濕毒型瘡瘍。
傳統服藥法
清油3兩,巴豆20粒,黃蠟1兩,雄黃1錢,硫黃1錢。
清油煎巴豆微黑,去巴豆,入黃蠟化訖,研雄黃、硫黃,溫入成膏。
洗淨,抹敷2-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不可過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黃膏, 出處:《醫統》卷七十九。 組成:黃丹、黃蠟、香油。 主治:杖瘡。
二黃膏, 出處:《癰疽驗方》。 組成:黃柏、大黃各等分。 主治:一切腫毒,坐闆瘡。敷一切腫毒,熱浮在外,或時氣熱壅者。
二黃膏, 出處:《得效》卷十九。 組成:清油3兩,巴豆20粒,黃蠟1兩,雄黃1錢,硫黃1錢。 主治:一切瘡痏,疹痘後瘡。
二黃膏,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八。 組成:雄黃(末)3錢,雌黃(末)3錢,川烏(末)3錢,松香3錢(末),亂發1團(燒存性)。 主治:黃水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