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耳硫黃散

塞耳硫黃散

SAI ER LIU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3.2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心經 14%
胃經 14%
腎經 14%
脾經 14%
大腸經 14%
肝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塞耳硫黃散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其 殺蟲止癢 的功效。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外耳道感染引起的瘙癢、疼痛,以及蟲類寄生引起的耳鳴、耳痛等症狀,都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作用。

此外,雄黃還有通竅的作用,可以促進耳道分泌物的排出,減輕耳道堵塞感,配合硫黃等其他藥材,能更有效地治療耳部疾病。

塞耳硫黃散中包含硫磺,主要基於其殺菌消炎乾燥止癢的功效。

硫磺性溫,具有殺滅細菌真菌的作用,可有效抑制耳道內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同時,硫磺能吸附耳道分泌物,減少濕潤環境,有助於 控制炎症緩解瘙癢

此外,硫磺還具有疏通耳道的作用,可幫助清除耳垢,改善耳鳴等症狀。因此,在治療耳道炎症、真菌感染、瘙癢等耳部疾病時,硫磺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塞耳硫黃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耳聾」,屬外治之法,以藥末裹綿納耳,藉由局部藥性滲透,針對耳竅閉塞、氣滯不通所致之聽力障礙。古代醫家認為,耳聾多與「痰濁瘀阻」、「風熱上擾」或「腎虛氣閉」相關,而此方以硫黃、雄黃二藥配伍,取其辛溫燥烈之性,旨在開竅、通絡、化濁。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雄黃(砷礦物)

    • 性味辛溫,有毒,歸肝、胃經,傳統用於解毒殺蟲、燥濕祛痰。
    • 於耳疾中,其辛散之力可破結滯,溫性助通絡,或能消散耳中痰濕瘀阻,改善氣血不通所致的耳聾。
  2. 硫黃(天然硫礦)

    • 性味酸溫,有毒,歸腎、大腸經,外治多用於袪風殺蟲、溫陽散寒。
    • 其溫通之性可助雄黃開竅,酸收之效或能斂耳中浮熱,結合雄黃共奏「辛開溫通」之效,破除耳竅濁陰之閉塞。
  3. 配伍邏輯

    • 二藥皆屬礦物類,質重性沉,直達病所,外治避其內服毒性。
    • 辛溫相須,強化通竅之力:雄黃偏散結化痰,硫黃偏溫陽通絡,合用針對「痰濁阻竅」或「寒凝氣滯」型耳聾。
    • 綿裹納耳,緩釋藥性,避免刺激性過強,同時延長局部作用時間。

三、可能的治療機轉推論

古代認為耳聾與「清陽不升,濁陰上蒙」相關,此方或透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局部刺激與滲透:藥物辛烈之性刺激耳竅黏膜,促進局部氣血循環,改善聽覺通路瘀阻。
  • 化濁通竅:針對耳內濕濁積聚(如分泌物阻塞),二藥燥濕化痰,或能減少病理產物積滯。
  • 引火歸元:硫黃溫腎,或間接調節腎虛引發的耳竅失養(腎開竅於耳),但外治側重治標。

四、潛在應用侷限

此方為古代經驗方,適用於特定體質(如寒濕閉阻)之耳聾,若屬肝火上炎、陰虛火旺者,恐辛溫助熱。然分析古方重點在於理解其組方思維,非指導臨床應用。

結語
塞耳硫黃散體現古代「以毒攻毒」、「外治通竅」的治法,以礦物藥之烈性破除耳部壅滯,符合「辛以散結,溫以行氣」的傳統理論基礎,反映古人對局部用藥與耳竅關聯的獨特見解。

傳統服藥法


雄黃1分,硫黃1分。
上為末。
以綿裹納耳中。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塞耳硫黃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雄黃1分,硫黃1分。 主治:耳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