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疥內消散

治疥內消散

ZHI JIE NEI XI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31.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脾經 25%
肝經 25%
大腸經 25%
腎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治疥內消散方中加入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殺蟲止癢:硫磺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可有效殺滅疥蟲,從根本上解決疥瘡的病因。古籍記載,硫磺性溫,味辛,有殺蟲解毒之功,用於治療疥瘡、濕疹等皮膚病。
  2. 清熱解毒:疥瘡常伴有皮膚瘙癢、紅腫、丘疹等症狀,硫磺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改善這些症狀,促進病竈消退。

因此,治疥內消散方中加入硫磺,可達到殺蟲止癢、清熱解毒的效果,有效治療疥瘡。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治疥內消散]主治「疥瘡」。疥瘡在中醫理論中多由濕熱蟲毒蘊結皮膚所致,症見瘙癢難忍、丘疹水皰,甚則潰爛流滋。古代醫家認為,此病內因濕熱,外感蟲淫,故需內外兼治。本方以內服硫黃為核心,旨在從內清解濕毒、殺蟲止癢,契合「內消」之義。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硫黃(一兩二錢)

    • 性味溫熱,有毒,歸腎、大腸經,傳統用於殺蟲、解毒、燥濕。
    • 《本草綱目》載硫黃「主瘡瘍,殺疥蟲」,其殺蟲之力可直接作用於疥蟎(古代稱「疥蟲」),抑其繁殖;其溫燥之性可化皮膚濕濁,改善丘疹滲液。
    • 內服硫黃需嚴格控制劑量,本方用「一兩二錢」應為古代文獻記載,然實際用量需依體質調整,以免毒性積累。
  2. 燒酒送服

    • 燒酒(高粱酒等蒸餾酒)性烈辛溫,能通行經絡、助藥力發散,使硫黃之效速達肌表。
    • 酒亦可溫通血脈,促進濕毒外透,輔助硫黃發揮「內消」之效。

配伍邏輯推論

此方為「單行」之劑(單味藥專攻疥瘡主因),直指病機核心:

  • 殺蟲為先:硫黃直接針對「蟲毒」病因,斷其根本。
  • 燥濕輔助:硫黃兼能燥濕,減少皮膚濕濁,緩解瘙癢潰爛。
  • 酒引藥力:燒酒增強硫黃的透達性,使藥效由內向外透發,契合疥瘡「由內蘊外發」之病勢。

潛在作用機轉(中醫角度)

疥瘡的「濕熱蟲毒」屬實邪,硫黃通過:

  1. 溫毒殺蟲:以毒攻毒,抑制疥蟎活動。
  2. 辛溫透表:開泄腠理,促使蟲毒隨汗液外散。
  3. 燥濕厚膚:減少皮膚濕性滲出,修復瘡面。

此方體現古代「以毒攻毒」與「內消外透」的治療思路,然其效力與毒性需權衡,現代臨床多轉為外用為主,內服慎之。

傳統服藥法


硫黃一2錢。
細嚼,燒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疥癬

相同名稱方劑


治疥內消散, 出處:《魯府禁方》卷四。 組成:硫黃1-2錢。 主治:疥瘡。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