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茸敷法

AI RONG FU FA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8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腎經 20%
脾經 20%
大腸經 9%
心經 9%
胃經 9%
肝經
腎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艾絨敷法中加入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殺菌消毒: 硫磺具有強烈的殺菌消毒作用,可抑制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長,有助於預防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2. 祛風止癢: 硫磺性質溫燥,可祛除風濕寒邪,並具有止癢止痛的效果,對於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艾絨敷法加入硫磺,可增強其抗菌消炎、止癢止痛等功效,使其治療效果更佳。

中藥方劑[艾茸敷法]的組成中包含[雄黃],因為雄黃具有燒灼和毒性作用,能夠有效處理一些皮膚病症。雄黃的強效作用能夠清除皮膚上的病菌,但由於其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免對皮膚造成損害。現代醫療中較少使用雄黃,主要是因為其毒性問題。

艾絨敷法中包含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緩解局部疼痛,對於寒性疼痛、濕痺、跌打損傷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殺菌消炎:艾葉含有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殺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長,對於傷口感染、皮膚病等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艾葉是艾絨敷法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溫熱、止痛、消腫、殺菌等功效,使其在治療外傷、寒性疼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艾茸敷法」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艾茸敷法」主要由以下四味藥組成:

  • 硫磺: 性溫,具有溫陽散寒、殺蟲止癢、通便的功效。
  • 雄黃: 性溫,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祛痰、鎮靜安神的功效。
  • 艾葉: 性溫,具有溫經散寒、調經止痛、祛濕止癢的功效。
  • 艾茸: 性溫,具有溫暖身體、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古籍記載與主治

根據《外科心法要訣》記載,「艾茸敷法」主治「陰瘡黑陷而不痛者」。古籍原文指出:

艾茸敷法,此膏治陰瘡黑陷而不痛者,用之為良。以知痛則生,不知痛出紫血者死,然必內服大補回陽之劑以助之。

【方歌】艾茸敷法治陰瘡,黑陷不痛用之良,石硫雄黃同艾煮,搗成膏敷定能康。

從上述記載可知,「艾茸敷法」專用於治療陰瘡(生於陰部的瘡瘍),且其特徵為「黑陷而不痛」。古人認為,「知痛則生,不知痛出紫血者死」,這意味著陰瘡若呈現黑色凹陷,且患者感覺不到疼痛,通常病情較為危重。此時,外敷「艾茸敷法」能起到治療作用。同時,古籍也強調需要配合內服「大補回陽之劑」以輔助治療,由此可見,此類陰瘡屬於寒邪凝滯、氣血虛衰的病證。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藥物組成及古籍記載,可分析「艾茸敷法」的治療原理如下:

  1. 溫陽散寒: 硫磺、雄黃、艾葉、艾茸皆屬溫熱之藥,能夠溫補陽氣,驅散寒邪。陰瘡「黑陷」通常是寒邪凝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此方以溫熱藥物為主,可有效改善局部寒凝的狀況。
  2. 活血化瘀: 艾茸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改善微循環,使淤滯的血液得以疏通,從而減輕陰瘡的黑色陷凹。
  3. 解毒殺蟲: 雄黃具有解毒殺蟲的作用,針對瘡瘍可能存在的感染或毒邪,可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硫磺也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幫助緩解局部不適。
  4. 消腫止痛: 艾茸、艾葉皆有消腫止痛之效,能緩解陰瘡所致的腫脹和疼痛。然而,針對「黑陷而不痛」的陰瘡,此處的止痛可能更多的是針對改善微循環後的隱痛。

總結

「艾茸敷法」以溫陽散寒、活血化瘀為主要治療思路,針對寒邪凝滯、氣血虧虛所致的「陰瘡黑陷而不痛者」有顯著療效。方中各藥協同作用,溫散寒邪,活血化瘀,解毒殺蟲,以達到治療目的。 然而,此方需配合內服補陽之劑,才能更有效改善此類陰瘡的根本病機。

傳統服藥法


硫黃5錢,雄黃5錢,艾茸1斤。上以硫、雄2味為末,同艾入水煎半日,水將乾,取艾出,搗爛,溫敷患處,再煎再易,10余次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只適用於陰瘡黑陷而不痛者。
  2.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3. 本方不宜長期使用。

相關疾病


陰道炎白帶子宮頸炎

相同名稱方劑


艾茸敷法, 出處:《金鑑》卷六十二。 組成:硫黃5錢,雄黃5錢,艾茸1斤。 主治:陰瘡黑陷而不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