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煙筒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雄黃。雄黃,化學成分主要為二硫化砷,其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解毒、消腫、驅蟲的功能。在煙筒方中,雄黃的加入主要是因為其具備抗菌和抗病毒的特性,能有效對抗一些常見的病原體。此外,雄黃也被用於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舒緩因炎症引起的不適,這使得煙筒方在處理某些內外科疾患時,具備了更為廣泛的適應症。儘管雄黃在使用上需謹慎,因其含有一定的毒性,但若依照中醫的用量和處方規範,能充分發揮其療效。綜合來看,雄黃的存在不僅提升了煙筒方的治療效果,也展現了中醫方劑在藥材選用上的智慧與經驗。透過合理的配伍,煙筒方能夠更有效地滿足患者的需求,達成治療的目的。
煙筒方中包含艾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 艾葉性溫,味苦辛,入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血的功效。煙筒方多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導致的各種疼痛,如跌打損傷、風寒濕痺等。艾葉的溫熱之性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 止痛消腫: 艾葉還具有一定的抗炎消腫作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減輕腫脹。煙筒方中常與其他具有消腫止痛作用的藥物配伍使用,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煙筒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一切犯寒咳嗽,遇冬便作」,意指因寒邪侵肺所致之咳嗽,尤其好發於冬季。其病因多為肺陽不足,寒邪內伏,遇外界寒冷則觸發氣逆咳喘。傳統以「煙筒」形式給藥,結合煙氣溫通與藥物功效,直接作用於呼吸道,屬古代「煙熏療法」之一,旨在散寒、溫肺、止咳。
組成與方義邏輯推理
款冬花蕊(冬花蕊)
- 性味:辛溫,歸肺經。
- 功效:潤肺下氣,止咳化痰。
- 方義:款冬花為古代治咳要藥,尤擅溫肺化寒痰。《本草正》載其「專治咳逆,能溫肺氣」。此處用花蕊,取其輕揚之性,隨煙氣上行直達肺竅。
鵝管石
- 性味:甘溫,歸肺、腎經。
- 功效:溫肺化痰,納氣平喘。
- 方義:鵝管石為鐘乳石之一種,形似鵝管,質輕中空。古代認為其能「通肺竅,暖腎納氣」,助陽散寒,改善寒咳氣逆。
雄黃
- 性味:辛溫,有毒,歸肝、大腸經。
- 功效:燥濕祛痰,殺蟲辟穢。
- 方義:雄黃性烈,可辟除寒濕穢濁之氣。此方取其少量,「以毒攻邪」,助化痰涎,且煙熏時揮發性成分可能有局部刺激,促使痰液排出。
艾葉
- 性味:苦辛溫,歸肝、脾、腎經。
- 功效: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 方義:艾葉為純陽之品,煙熏時其辛溫之氣可深入肺絡,驅散伏寒,《本草綱目》言其「灸百病,通十二經」。
治療原理推論
煙熏直達病所:
紙筒燃煙,使藥物以氣態形式經口鼻吸入,直接作用於肺系(呼吸道),迅速散寒溫通,緩解支气管痙攣。協同溫化寒痰:
款冬花、鵝管石溫肺化痰,雄黃燥濕,艾葉散寒,四藥皆辛溫,共奏「辛溫開鬱、宣肺止咳」之效。寒邪得散,痰飲得化,咳嗽自平。「煙氣吞水」之妙:
吞煙後飲水一口,可能為減輕煙氣對咽喉刺激,同時利用水氣潤澤,避免過度燥烈傷陰,形成「溫而不燥」的配伍巧思。
此方體現古代「外治內病」思維,結合藥性與給藥途徑,針對寒性咳嗽標本兼治,然其組成含雄黃,現代應用需進一步考證安全性。
傳統服藥法
冬花蕊、鵝管石、雄黃、艾葉各等分。
上為末,紙捲筒內。
用火點煙入口吞下,即吞水一口塞煙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煙筒方, 出處:《醫統》卷四十四。 組成:冬花蕊、鵝管石、雄黃、艾葉各等分。 主治:一切犯寒咳嗽,遇冬便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